中国首次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一带一路"有了数据支撑

发布时间: 2017-04-25 10:35:11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邹雅婷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国情国力,一带一路,中国地理,天地图,十三五

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和公报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买合苏提在会上表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中国地理国情家底。下一步将积极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全面准确反映地理国情

库热西·买合苏提介绍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历时3年完成,采用覆盖全国优于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共2.6亿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并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对普查数据进行了统一时点核准。普查成果通过跨部门院士专家验收、第三方评估和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和普查办联合发布普查公报。

这次普查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对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部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三是精细,普查最小图斑对应地面实际面积为200平方米,城市里的一块绿地、水池基本上都能统计出来;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库热西·买合苏提表示,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中国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

推动普查成果共享应用

此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选择不同的专题和方向开展了10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目前,普查和监测成果已经在多规合一、精准扶贫、不动产统一登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典型湖泊面积变化监测等领域和地名、农业等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库热西·买合苏提指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推动普查成果的共享应用:一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根据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充分挖掘地理国情信息蕴含的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据的判断、依据、信息和政策建议;二是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查数据的开放共享;三是主动对接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做好普查数据的深度开发,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普遍适用性的公共产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四是及时向社会发布可以公开的一些地理国情信息,让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能够充分地享用普查的成果。

“一带一路”有了数据支撑

库热西·买合苏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事,这次普查成果自始至终突出了为“一带一路”服务的重要任务。

在国内方面,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在2016年开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专题性监测,获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主要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稳定性等方面的现状和变化信息,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掌握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形成了一系列监测报告、图鉴和数据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相关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国际方面,有几个品牌项目能够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主开发建设的“天地图”。这次普查成果逐步在“天地图”发布、使用,不断丰富“天地图”的数据。二是2014年9月份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的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联合国相关机构和80多个国家已经在广泛使用。三是去年启动的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已经成功获取了中巴经济走廊、东盟地区的部分地理信息数据。“十三五”时期,还将继续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地理信息,并开展中欧铁路通道建设的位置服务等相关应用示范,为“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原标题:中国首次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