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质量是贫困户心中的“米”

发布时间:2018-04-16 10:11:05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高云才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贫困特征,贫困户,质量,新农村,米

提高脱贫质量,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克服急躁毛病,以长远眼光谋事定局

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指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提高脱贫质量,是脱贫攻坚必须始终坚持的总纲。各地结合本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特点,进行了扎实的探索,形成了有益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山西吕梁,创新方式方法,把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增绿又增收,在一个战场打了两场攻坚战。新疆昌吉,瞄准特定贫困群体,发展特色产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贫困群众脱贫的节骨眼上。云南怒江,因户因地施策,蹚出了一条“直过”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新路。

两不愁,三保障,能致富,这就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中的脱贫质量。

扶贫既是德政工程,又是良心工程。提高脱贫质量,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脱贫质量就是贫困群众心中的“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这样说:“手里没把米,鸡都不跟你。”他们心目中的脱贫质量是什么样子?扶贫不是挖掉了穷根就撒手不管了,挖掉穷根之后还要能致富,群众有稳定的致富产业,有城乡要素的互动和合理流动渠道,有公共产品在城乡相对均衡的配置。这样的脱贫,才是有质量的脱贫,才是群众念兹在兹的脱贫。

提高脱贫质量,要清醒认识完成既定任务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

脱贫攻坚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剩下来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最难啃的骨头。他们所在的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条件差,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区域性贫困特征强,大规模的产业条件严重不足,健康问题常常使贫困群众深陷贫困泥潭,脱贫内生动力不强。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一往无前,解决整体性贫困问题;不管困难还有多少,必须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解决扶贫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提高脱贫质量,要清醒认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按现行标准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时间很紧迫。绝不能因为时间紧,赶工期,就可以降低扶贫要求。一些地方出现扶贫道路质量不合格,整改的办法就是“刷绿漆”;荒山开发生态恢复质量不合格,整改的办法还是“刷绿漆”,这是典型的豆腐渣扶贫工程,必须根治。更不能因为时间紧,脱贫任务重,就搞些扶贫盆景。一些地方的光伏扶贫,贫困群众受益就到2020年,尽管设施还在,但设施使用寿命已经结束。这是典型的“扶贫60分万岁”思想在作怪,必须坚决杜绝。

提高脱贫质量,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克服急躁毛病,以长远眼光谋事定局。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提高脱贫质量,永远在路上。必须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必须把稳舵、加满油、鼓足劲。各方要一起努力,同舟共济,为形成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不断增添亮色。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