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临江,甩开膀子迎开放

发布时间:2018-08-02 13:34:58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王斌来 王俊岭 杨文明 程 晨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长江航运,长江中上游地区,热压处理,茶瓜子

图为四川省宜宾市天原集团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供出口的板材。这些板材加工完毕后,将通过长江航运及中欧班列运往世界各地。

本报记者 王俊岭摄

  图为一辆货车正在宜宾港装运集装箱。

本报记者 王俊岭摄

图为位于四川泸州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内的一家进口食品商店。

本报记者 王俊岭摄

“翠屏古寺深林寂,断续云横面面山。”在很多人眼中,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虽说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但也因群山环绕、蜀道崎岖而显得闭塞。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仿佛在证明着一个“道理”:只有沿海才能代表开放型经济。

不过,记者日前在四川采访时却发现,这个“道理”如今却立不住脚。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四川正在借助长江水运、中欧班列、航空机场等通道重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内陆开放,不仅让本地企业看到了转型升级的机遇,而且吸引来更多企业和人才。

企业转型质量高

不少装修过房子的人,都会有“空置半年才能住”的经历。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建材都含有一些有害涂料,等其挥发完毕再住人比较安全。

当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天原集团新材料厂区时,看到工人们正在对一片片木纹考究的地板材料进行热压处理。奇怪的是,工人们都没有戴口罩,记者在整个车间也没有闻到建材常有的那种异味。

据天原集团旗下天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司晨介绍,该车间之所以没有异味,原因在于其生产的是一种名为“高端乙烯基地板”(简称LVT地板)的全新建材。LVT地板比普通的复合地板更加环保,与纯实木地板相比,则在防虫、防水、阻燃等方面更胜一筹。

“最开始,我们集团主要业务集中于氯碱化工。后来,企业看到近几年宜宾港发展迅速,长江航运与铁路、公路运输的衔接越来越顺畅,加之当地政府配套措施得力,于是就下定决心转型做附加值更高的LVT板材。毕竟对我们来说,水运的成本只有公路运输的1/5、铁路运输的1/3。”欧阳司晨说,尽管项目投产只有不到一年,但目前公司95%的LVT板材都出口到了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

同样将转型升级的目标定位于国际的,还有川茶集团。2016年9月以来,川茶集团的“天府龙芽”系列产品先后在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营销机构,并组建集团专业电商运营团队,有效拓展了海内外茶叶市场。如今,面对对外开放带来的全新消费群体,川茶集团开始在茶叶衍生品研发上下功夫。

“最好的茶直接销售,稍差一些的则用于食品研发。目前,我们陆续推出了‘茶饼干’‘茶蛋卷’‘茶馒头’‘茶瓜子’等十多种特色衍生产品。”川茶集团技术总监蔡红兵指着研发车间对记者说。

临江航运发展快

企业转型的决心和成果,常与所在地的开放程度息息相关。其中滋味,身处港口的一线职工感触最深。

宜宾港流动机械班班长何芳每天7点半起床,然后再花上35分钟左右开着自己新买的小汽车来到单位上班。在检查过门式起重机(又称“龙门吊”)及堆高机的设备情况后,再和同事们一起投入新一天的忙碌之中。尽管今年45岁的何芳如今已经带了10多个徒弟,但她每天在港口穿梭的身影却有增无减。

“最开始,我在一家企业开叉车,后来宜宾港建港招人,我就来了。毕竟港口机械的操作比叉车复杂很多,当时我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挑战一下自己。如今看来,这条路真就走对了。”何芳说,2011年刚刚开港那会儿,宜宾港一年的吞吐量只有8000多个标准集装箱,经过七年的发展,如今年吞吐量达到了38万标准集装箱,自己的收入也从每月1000多元增长到了4000多元。

在何芳和工友们眼中,临江港口与中欧班列的联动式发展还为当地带来了西班牙红酒、新西兰高粱、越南糯米等不少国外的货物,而当地的五粮液、电子产品、化纤原料等,也能更加通畅地“出海”。

无独有偶,地处宜宾港下游的泸州港,同样在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开放驱动器”作用。

在泸州港,记者见到了正在协调业务的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分公司经理何忠勇。

提起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企业带来的机遇,何忠勇赞不绝口:“我们企业主要业务就是集装箱的水路航运,与马士基、中远集团等很多国内外巨头都有合作。这几年,长江上游地区正规港口建设迅速。特别是不同港口之间的积极合作,让我们航运企业在不同航道进行换船作业的时间缩短、费用降低、手续简化。这无疑会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更具价值。”

内陆开放底气足

只要路子对,便没有一成不变的劣势与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带动下,四川等内陆沿江省份正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努力迎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达19.99平方公里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自2017年4月1日在泸州揭牌至今,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当记者走进这片“试验田”时,人来人往的办事大厅、穿梭不断的载重车辆、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却无不折射出内陆开放的旺盛活力。

“作为一家中德合资的外贸企业,股东们决定在哪里开展业务并进行投资,一向十分看重营商成本。毕竟,做外贸时间很重要,如果在通关时多卡几天,就会影响回款周期,对公司造成资金压力。”四川归途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钟诚说,企业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与当地中欧班列和长江航运接驳效率提升密不可分。

在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樊一江看来,与长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相比,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基础相对薄弱,商品与要素流动往往面临“距离长、成本高”的尴尬,这也成为制约内陆地区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以四川为代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外物流成本偏高,但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则较低,近些年来本地消费市场容量也在不断扩大。”樊一江指出,四川等内陆地区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把握内需升级的时代趋势,按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沿江港口发展现代临港经济,并打造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显然有助于加快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从而在迎接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机遇过程中形成“合力”。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