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 引领“一带一路”多元文化蓬勃交融

发布时间:2019-04-16 08:57:39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友谊,国际电影,文化贸易,电影节开幕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世界也迎来了一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全面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始终是推进国际贸易合作最有力的支撑前提。电影,作为最丰富、最立体、最生动的文化载体,更能够有效地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中意义深远。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继续承担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全方位地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以影会友,搭建文化友谊新桥梁

电影,是了解一个国家及其地域文化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实现两国友谊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特别设立了“一带一路”单元,通过电影架设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加速多国之间的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展映单元包含了当前与中国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几个国家电影的专门展映,如聚焦于印度现实主义影片展映的“超越宝莱坞”、集合日本最新电影放映的“日本电影周”、力推印度尼西亚近年优秀作品的“印尼风情画”、选取荷兰近几年新锐导演代表作的“荷兰新生代”。此外,还有一个汇集了诸多丝路国家近两年最新佳作的“丝路光影”。

“超越宝莱坞”单元,避开了中国观众熟知的印度宝莱坞大片,没有载歌载舞的演出,没有过于喜剧化和浪漫化的故事内容,而是精心推出了宝莱坞之外的印度写实主义影片。例如,单元中最具分量的便是享誉国际的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经典之作《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合称“阿普三部曲”。其余几部电影,则是印度近几年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

由于中日两国一直都具有很频繁的电影交流活动,本届电影节“日本电影周”单元展映的影片受到了非常热烈的关注。特别是这次展映的都是最新、最具话题性的日本人气电影,有的影片例如《38岁的伊丽卡》甚至还未在日本本土上映,就能让中国观众先睹为快。

“印尼风情画”和“荷兰新生代”两个单元的影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比较陌生,这两个国家过往的电影很少在中国上映。而这回也正好借助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平台,让许多中国观众接触到他们近期的优秀电影作品。

“丝绸之路”是中国自古以来与外国沟通、交流的重要贸易通道。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丝路光影”单元精选了来自丝路国家的精品电影,包括了来自阿塞拜疆的浪漫喜剧《文胸奇缘》、以新加坡外籍劳工为主角的《幻土》、直击伊朗古老守旧传统的《三张面孔》、讲述土耳其文学青年生活现状的《野梨树》、描写非法移民在莫斯科挣扎生活的《小家伙》等等。

这些影片,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一带一路”国家的风土人情,直观地了解到当地的社会现状,更重要的是,它们借由电影媒介传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即使是对于历史传统、社会形态、生活模式都完全不同的中国观众来说,也都是能够感同身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这也正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无法交流的障碍,为后续中外交流与合作的畅通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中印对话,碰撞交流合作新创想

中国和印度具有很多的相似点,两个国家都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属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多民族交融的不可忽视的大国。如今,两国的经济文化也都进入相近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中印双方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加强合作。

电影,作为最形象、最直接的文化载体,自然成为两国最先交流的通道。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就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印度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像《大篷车》《流浪者》等,在当时几乎人人皆知。印度电影的独特风情,以及随时而来的载歌载舞的场景,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的主题曲朗朗上口,被许多观众所熟记,甚至能够随时哼唱。

近年来,印度电影再次在中国电影市场受到关注,主要还是由阿米尔·汗频频推出的优秀作品,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等。其中,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内地席卷了13亿票房,创造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奇迹。随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神秘巨星》直到最近的《调音师》,也都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中印两国电影文化交流与市场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

这些印度电影基本都是以喜剧为主,且有愉悦的歌舞包装,同时其内容又能直击当下印度社会的弊病,破除传统的界限。让一个严肃的主题内核,通过轻松巧妙的方式传达出来,因此能够深得观众喜爱。

为增进中印两国电影界的接触与了解,促进中印电影人的交流与合作,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立了“中印电影合作对话”主题论坛。论坛顺应了当下中印两国越来越密切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聚焦于两国电影的合作潜力与空间,分享两国优秀电影制作的经验,共谋两国电影的发展未来。

中印电影合作对话论坛邀请中印电影界专业人士作为嘉宾,既有来自印度知名的演员和制片人、被誉为“宝莱坞之王”的沙鲁克·汗,因执导《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而炙手可热的印度导演和编剧卡比尔·汗,也有去年拍摄《我不是药神》而走红的中国新锐导演文牧野,资深的合拍片投资人、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周茂非。邀请的嘉宾都具有丰富的合拍片经验,并且其合拍作品都取得了优异的口碑和票房。在论坛上,他们通过不同视角和维度的对话,寻求中印电影共同发展的途径,为进一步加强中印电影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此外,电影节还将举行别开生面的“中印电影外景地推介会”,将由印度-中国电影协会执行董事吉里什·萨哈德维·万可赫德带领嘉宾走进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秀丽风光,展现印度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中方代表则将介绍北京海淀区与怀柔区的景观优势、产业基础以及相关政策。通过实景的参观与考察,中印双方更将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促进合拍项目快速成型。

多元促合,突破文化交融新边界

中印两国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是作为响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一个典型代表。“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是推动中国与多个相关国家之间的双多边合作机制,在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除了与印度电影人展开亲密的合作交流,还将与诸多“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各项合作交流活动,包括“日本电影周”、“聚焦意大利”中意电影合作圆桌会、“乌克兰推介会”等活动,旨在借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合作,在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带来文化创新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内电影相继出现了中国-印度合拍的《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中国-泰国合拍的《索命暹罗之按摩师》,中国-越南合拍的《越来越囧》,中国-土耳其两国合拍的首部影片《神奇时刻》等一系列影片,都受到合拍双方国家电影界的高度关注。多国多地合作拍摄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下电影制作的趋势。

在今年的“天坛奖”入围影片中,也有不少中外合拍片受到高度关注。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便是当下响应“一带一路”最典型的优秀电影项目。电影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度过的生命最后一段岁月,由著名演员胡军扮演冼星海。这部影片的成功拍摄被视为中哈经贸合作历史的一个标志。此次合作不仅对于哈萨克斯坦电影意义重大,“大大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也让中国观众充满了期待,可以了解到音乐家冼星海生命最后的一段动人故事。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以新中国第一部中外合拍影片、1958年的儿童电影《风筝》的故事为开篇。电影中,来自中国的风筝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如今,这个风筝又由法国演员苏菲·玛索带回到开幕式现场。这个60年前象征着美好祝愿的风筝,将继续照亮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友谊桥梁,推动中外电影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外合作项目开始启动。这些合拍片通过两国甚至多国之间的电影产业资源互补,推动各国电影产业相互学习和发展,突破本国电影产业的制作界限,生产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题材和更具新鲜感的影音体验,形成新一轮的新电影浪潮。

丝路共荣,打通文化贸易新渠道

“一带一路”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共同繁荣的合作,这同样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愿景,即让国内国际形成电影文化市场的共同繁荣。

近年来,中国影视业者不断寻找合拍片机遇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以投资方式参与到海外电影项目。如今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的《绿皮书》,背后便有中国电影企业阿里影业的投资参与。投资企业在国际电影市场取得的丰硕战果,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崭新名片。

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的影片《小家伙》,也是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共同参与完成的。这部影片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合拍片,而是由俄罗斯导演、哈萨克斯坦演员、德国制作人、波兰摄像师与中国投资人组成的国际团队携手完成,展现了崭新的电影投资合作模式。这部影片也同样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海外影视投资与合作,更能够便捷地将优秀国产电影出售到海外市场。事实上,在“一带一路”倡议共识形成之前,中国电影出售海外市场困难重重,既有各国之间贸易渠道的限制,也有各地文化差异形成的阻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电影人与世界各地的电影行业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文化理解、包容度日益提升,中国电影也更能够远销至遥远的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地。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设立的国际版权交易专区,正是为了打造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国际电影版权贸易平台,让中国片方与国际版权方之间深度洽商,达成合作,实现更多优质中国电影输出至世界舞台、也让海外影片更加丰富中国市场。

同时,电影行业的贸易与合作,是与同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其他投资项目齐头并进的。例如,电影合作的过程中也包括在沿线和周边国家投资建设高速铁路和石油管道。另外,由电影输出的特色地域文化,也能够为当地带来丰厚的旅游资源。目前,新西兰、澳大利亚、尼泊尔、乌克兰、意大利、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都在积极地与中国开展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多元化产业链。

“一带一路”的布局为逐渐壮大的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一个出口市场。而电影文化的输出,又能使“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形成情感纽带,进一步促进未来的贸易合作。

不久的未来,涵盖海陆贸易路线的“一带一路”将力图打造全新的全球文化产业版图。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将持续以包容、积极的姿态,提供一个国际化、多元化、高质量的平台,供全世界的电影人欢聚一堂,互利共赢。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