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舒笛:把心留在梁家河

发布时间:2019-05-07 19:06:03 | 来源:雷锋杂志社 | 作者:郜舒笛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梁家河,村民,学习

4月30日下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5个小时之后,我和父母从北京出发,追寻那个梦想——梁家河。路迢迢,山纵横,熟悉的景象在眼中消失,眼前变得沟壑纵横。我们一往直前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经过了很多诱人的景点,都不作观赏,因为心中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梁家河。

图为郜舒笛在梁家河村史馆参观学习

4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莘莘青年学子谆谆教诲一路上就回响在耳畔:“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了我,这就是青年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力量,这就是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国家领导人,总书记那么忙,有那么多国事需要处理,但是他还总把我们青年人挂在心上,还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这让我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天下,知教重教的精神力量,也让我在读过《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和《习近平用典》之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中至关重要村庄产生了拜访的念头。到底是什么样一片多情的土地孕育出如此伟大的领袖?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关怀让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无我“的情怀为人民服务?

这一切驱使着我来到900公里外的梁家河寻找答案,踏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图为郜舒笛在梁家河村田地里参观

梁家河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小村庄,沿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如卧龙一般盘踞在山麓。现在村民们在村里建起了农家院,延长了产业链,过着富足的生活。而当时的人们,只能沿着黄土垂直节理的截面建起一孔孔窑洞,只有家门前一小块平坦的土地可以种庄稼,有时候即使种出来了,也难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荒年时,村民们甚至还要靠去隔壁村讨饭为生。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样艰苦朴素的环境下插队七年,和村民们一起劳动,从不“撒奸儿”,把梁家河村变成可以自给自足的“小粮站”,从零开始教授村民们识字、读书,用知识的力量填满精神的贫瘠,让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

1969年的那个严冬,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村,满目疮痍的贫瘠土地是迎接他的风景。这个白净、瘦高个儿的北京知青,背负着家族的不甘和自己的信念,和其他知青一样,借住在村民的窑洞里,睡着土炕,打坝、凿地、挖水井,整日的劳作,却总也吃不饱。即使这样,当时年纪最小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没有让随身携带的一箱书蒙灰。只要一有空闲,他总会拿起书来看,有时离自制煤油灯太近,脸都被醺黑了。这样的向上,这样懂得学习才能改变命运的青年,必然是和其他知青不同的。

他在农闲时带头建起淤地坝,解决了村民们温饱的困难。做为大队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建立沼气池就千里迢迢孤身一人去实地考察,整整四十多天,回到梁家河时,他开始着手建立对当地村民来说还是高新技术的沼气池,又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1974年7月,沼气池终于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希望之火在陕北高原上闪耀着,习近平的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这位敢作敢为的青年,至今仍把那段艰苦岁月当做人生的深情的回望。

 

图为郜舒笛在参观知青井、铁业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中这样说到:“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的确,那七年的劳累和孤独,是对一个同我一样大的十六岁的孩子最大的考验,是也那七年的艰苦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饮水思源,不屈不挠,坚持为人民做实事的精神力量。

 

图为郜舒笛在参观知青旧居

我站在知青旧址前,触摸着被太阳晒得温暖墙壁,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在煤油灯的残红下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的身影。十六岁的年纪,离开北京,离开家人,在漫天遍地的黄土中寻找学习与生存的真谛,整片的凄凉中只有那个身影,似乎燃起了火炬,那火炬越燃越旺,染红了东方天际。那是知识的力量,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精神的光芒。一声讲解将我带回了现实,我站在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们的旁边,认真聆听。讲解员是来自延安市干部培训学院的刘月富副教授,得知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后,他深情的对我说:“青年人,要有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国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和带头苦干的作风。”我顿时感到目标就在前方,激动的热泪盈眶。虽然我不可能重历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但我可以秉承着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上、生活中,做积极向上的人。

图为郜舒笛在采访延安市干部培训学院刘月富副教授

我走在梁家河,想起总书记说过的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一簇簇娇嫩的花在道路两旁绽放新生,我看到那位剪枝人,正是《梁家河》这本书中陪总书记的其中一位村民。他磨破的手套攥着一枝花,在游客涌动中安静的注视着梁家河。这里的每一位村民或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劳动过,他们不善言辞,却始终传承着总书记的精神。他们对于如今的每一位来访者都以笑脸相迎,默默地用行动证明着陕北人民的朴素务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生活作风。想象着五十年前,我们的总书记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想象着他的努力劳动的样子,努力学习的样子,感触很多。今天他能够这样有大情怀,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辛劳付出,就是源于五十年前的艰苦磨砺,我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片宽厚的黄土地接纳并养育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也将他深沉的爱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

图为郜舒笛在采访梁家河村民

我作为一名青年团员,要时刻不忘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现在开始,艰苦奋斗,踏踏实实,学会承担责任,记牢每一个知识点,永远记住梁家河那孔小窑洞里散发的光辉,向我们的总书记学习,体会怎样才能长学问,长本事,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出一份力。

编后

北京的高中生郜舒笛

今年十六岁

刚好和总书记五十年前到梁家河当知青的年龄一样大

作为“同龄人”

她就想知道一个北京的孩子

当年离开父母和家人到了一个贫瘠寒冷的小村庄

该怎么办

 

她就想知道总书记为什么会说“不要小看梁家河”

藏在黄土高原沟壑深处的梁家河

到底给予了习近平什么

让他

有这么博大的大胸怀

让他

有放眼世界的大眼界

他的谆谆教诲寄望着什么

他的万千肺腑叮嘱期待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

燃起北京的高二学生春青梦想

到梁家河

追寻——

于是

她背着十一部总书记的著作

从北京到梁家河

跋涉900公里

 

到梁家河

寻找答案

在父母的带领下一路前行

一路上

不去浏览所有的风光

不去观瞻所有的名胜古迹

心中最闪亮的目标就是梁家河

 

到了梁家河

含着眼泪寻访50年前总书记的足迹

听总书记当年的学习、劳动、生活

听他背负的种种困难

听他经历的种种挫折

感受他的

饥饿

寒冷

孤独

感受他的

从不停止奋进

从不放弃学习

从不畏惧困难

从不让理想蒙尘

 

触摸知青旧居那孔窑洞

那盘土炕

那口锅

那个书箱那些书

闻一闻村庄的味道

黄土地的味道

善良朴素的人情的味道

她找到了答案

新时代青年

就是要向总书记那样

经历风雨

经历挫折

磨砺意志品质

无论生存环境多么不好

都不放弃理想信念

都不放弃勇气志气

都不放弃责任担当

都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梁家河——了不起的村庄

习近平——了不起的总书记

中国——屹立东方的了不起的国家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