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发表演讲。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殷晓霞)5月18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淮海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省际交界经济区,基于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和地域经济联系,从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项目协作到体制机制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对于淮海经济区省际交界地区的协同发展,史育龙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从经济区的全局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淮海经济区是基于深厚的历史基础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形成的,十个城市之间有大量具体的合作需求。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情况,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淮海经济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的认识,深入研究淮海经济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使命,在广泛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史育龙建议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整合各市的力量,共同研究编制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客观理性分析各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整体谋划区域基础设施格局,设计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共同商定事关淮海经济区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提出系统支持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的政策建议,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的意见。
第二,进一步做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经济区的发展水平。淮海经济区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制约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史育龙指出,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要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对于像徐州这样已经具备一定区域中心功能的城市,要按照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意见要求,增强辐射功能,促进包括萧县、砀山这些跨省周边县区一体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圈,进一步促进城市体系做大做强。
第三,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应共同打造国内最佳营商环境。史育龙认为,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要对土地流动等要素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学习佛山等城市,打造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减污染,以及依托大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设立产业发展保护区,努力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合理,便捷高效的要素市场,打造低成本的营商环境。
据悉,“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由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