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大省转型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23 15:13:18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技术,集团,山西,公司,不锈钢

山西农谷工作人员在照看作物。

2017年2月,山西开行的首趟中欧班列平稳驶出太原。  张 炯摄

同煤集团塔山发电公司2×60万千瓦坑口电厂。

70年来,山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从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的冶炼出炉,到中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车的试制成功……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山西矫健领先的身影。今天,山西鲜明提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转型开路先锋。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从仿制起步靠创新领跑

本报记者刘鑫焱

“这个‘大家伙’将近8层楼高,一铲子下去能挖130多吨,足够装满两个火车皮。”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重”)技术创新部部长肖利民介绍。

1961年,新中国第一台挖掘机在太重诞生,“当时,挖掘机斗容量只有4立方米,基本是模仿当时苏联的技术。”肖利民说。随后,规格越来越大,斗容量从10立方米、20立方米、35立方米……一直发展到75立方米,是2012年世界上最大的矿用挖掘机。

改革开放后,太重加强国际合作,“当时,国外大公司拿来成熟而非最先进的技术,我们也感觉如获至宝,眼界大开。”肖利民说,“后来经过我们消化吸收、改进创新,逐步缩小甚至消除了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他们已经‘卡’不住我们了。”

太重大力加强自主研发设计,尤其重视核心部件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最终设计并制造出这台斗容量75立方米的“大家伙”,实现了从“跟跑”到与国际顶级水平并驾齐驱。目前,太重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5年度全国评价排名第二位,并已形成了覆盖全公司、涉及各专业领域,涵盖实验、研究、开发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行业模仿者、跟跑者成长为领跑者,太重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创新成果,已经聚焦装备机械智能化、无人化的研发,并取得了突破。”肖利民说。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原来拿手镐如今用电脑

本报记者周亚军

27天掘进318.71米,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开采靠手镐掘煤,山西同家梁矿马连掘进小组曾经创下全国手工掘进煤巷最高纪录。

2016年,同家梁矿成了同煤集团去产能关闭的第一批煤矿之一。关矿之后,同家梁矿成立矿业公司,转型劳务输出、技术服务,安置3280名职工,平均每人每月增收上千元。

同家梁矿业公司董事长李忠义说:“我们转型不丢精神,坚持少一个科室,多一个研发队伍,老矿‘转’出新天地。”

在千万吨级的塔山矿,2公里长、600米宽的特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看不到煤尘飞扬,听不到机械轰鸣。只见工作人员鼠标轻点,井下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高效运转,滚滚乌金就从地底深处奔涌而来。

“像塔山矿这样的先进产能占比已达61.7%,3年前还只有27.6%。”同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金刚说。截至2018年底,同煤关闭9座矿井,退出落后产能1056万吨。

今年3月,总投资101亿元、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为补上人才、技术短板,同煤放眼全国引进总经理、副总经理、各中心主任等30多人。“人才带来的技术专利,能节省上亿元成本,”烯烃化学公司董事长贾宽强说,“必须尊重人才、服务人才。”

与共和国同龄的同煤,是亿吨级动力煤集团,也是山西省最大的发电企业。同煤正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全力构建现代煤化工体系,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预计到2020年,企业实现煤与非煤生产结构反转,转型取得阶段突破。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告别高硫煤变身优质油

本报记者乔栋

从前的“低劣差”高硫煤,现在身价翻了50倍。过去论吨卖没人要,现在成了香饽饽——论斤卖。

这可是个技术活。山西地下有400多亿吨劣质煤,多数是高硫煤。把这些煤转化成油,不是没人想过,可当时的技术实现不了。“比方说,高硫煤里的二氧化碳怎么抽离?如何提升碳转化率?如何保证气化的稳定性?”潞安集团煤基清洁能源公司生产部长闫波说。

2012年,潞安集团年产180万吨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运行,其中的关键设备是气化、净化、空分装置。到2017年12月29日,项目正式试车出油,成为山西能源革命的里程碑。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设备摆在那里,如何高效运转又是一个考验。潞安集团和相关研究所协同攻关。集团董事长游浩说:“我们排查和消除了仪表系统性缺陷450条,完成了138项技术改造,创造了大型煤化工项目从试车到满负荷运行仅用9个月时间的‘180速度’。”

站在占地6000亩的厂区南侧高处,整个“180项目”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之下,远处储煤场的高硫煤,经过皮带运送至气化炉内。四座高挺的气化炉,内部高温可达到1500摄氏度。随后,气化过的高硫煤进入净化装置,在这个过程中,硫进行回收可以制成硫黄、硫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反哺”气化炉的用料。接下来是关键的合成阶段,“像熬小米粥一样,‘咕嘟咕嘟’,越‘熬’越稠。”闫波说。

但这只是煤变油的“1.0”版本。现在,潞安集团先后开发出5大类、27种产品、180个型号的煤基精细化学品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橡胶防护、航天等领域。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钢材薄如纸价格贵似金

本报记者乔栋

“对不起,绝无可能。”面对要求降价的外国代理商,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经理王天翔回应说。王天翔的底气来自太钢不锈钢箔材的技术优势。“考虑产品成分、韧性、硬度,只有德国日本厂家能做到和我们品质一样,价格还高出一大截。”

技术是话语权,更是国际贸易对话中的硬通货。去年,太钢成功研发0.02毫米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这款箔材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越薄的不锈钢箔材,技术附加值越高。“厚度每减少0.01毫米,意味着辊系配备全部推倒重来。20根辊,排列组合下来就有两万多种可能。”作业区主管段浩杰说。

排除工作坎坷异常。科研人员先设计实验进行外围排除,确定出700多种操作较强的方式。即便如此,每换一种排列方式都要拆卸每根重达200多斤的辊轴,耗时数个小时。

711次试错,两年时间,多少个太钢人的不眠夜。最终他们长舒一口气:“成功了!”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看似只是0.01毫米的小进步,却在应用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太钢人惊喜地发现:航天传感器、光伏电池板、柔性显示屏等领域,处处是需求。

目前,太钢精密带钢公司正对接上海一家柔性显示屏厂商,计划研发一种新的不锈钢箔材。该厂代表李某说:“我们生产的是手机的下一代显示屏,该显示屏的元件材料为英瓦合金,比普通不锈钢更难处理,而且要求极薄极纯,目前只能依靠进口,每吨要花上亿元。太钢的技术突破后,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山西农谷——

养分有配方种植靠滴灌

本报记者刘鑫焱

一串串西红柿挂绿叶中间,红艳欲滴、颜值亮眼;西红柿根部装有全自动化控制的水肥系统,“科技范儿”十足;工人乘坐升降梯管护、采摘,轻松高效……这是在位于太谷县农谷的“番茄小镇”智能温室所见的场景。

这里长的西红柿不但有颜值,而且更有内涵。温室的技术人员介绍道,温室管理人员根据番茄不同的生长周期,给作物开出科学水肥“配方”,把配比数据输入到系统里,肥料与水就会在母液桶按照设定比例进行精准配比,再通过管道输送大棚,以滴灌的形式给作物“加营养”。“如此技术培育出的果实,营养成分乃至品相都得到很好管理,产出果实营养、口感俱佳。”

这样,西红柿的成长过程,全程由计算机管控,并具有可追溯性。与传统种植相比,该种植技术省水、高效,果实的品质更加优良稳定。

目前,“番茄小镇”以现有15万平方米全环境智能玻璃温室为核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五统一”管理模式,对农谷的设施进行温室智能化提升改造。依托山西农谷技术人才队伍和阿里生态数据信息化技术,共建农业全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用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数字化生产。

“目前的种植技术,能让单位产量达到传统种植方法的3倍左右。”山西田森番茄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桑鹏飞说:“新技术加上新品种,产出的果实也是高标准、高品质,在市场上也能卖出倍增的好价格,可实现单位产值、农民收入的大幅倍增。”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