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4:2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成智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航天技术,技术发展,经验,中国

结语: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

自 1956 年开始,经过 63 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长征”系列火箭已具备各类轨道、各种质量和各类航天器的综合发射能力,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 25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 14 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 15 吨。中国卫星覆盖了科学、通信、气象、资源、遥感、导航等主要领域,许多单项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发射的卫星总数居世界第三位,截至 2018 年 11 月 30 日,在轨工作卫星 283 颗,仅次于美国(849 颗)居世界第二位,比第三位俄罗斯(152 颗)多 130 余颗。中国不仅独立开展了月球探测活动,独立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独立建设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还将建设具有长期运行能力的空间站。中国正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集中统一的体制下,导弹与航天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起步,逐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起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初步总结如下: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发展始终是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发展壮大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关心导弹与航天发展,即使在困难时期也给予大力支持。②强有力的领导体制。随着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国防科技的深入发展,中国航天形成了以最高层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到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型号研究院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管理和研制体制,上下通畅,管理严密,领导有力,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组织保障。③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中国航天事业起源于战略导弹计划,当时主要目标是发展各类战略导弹,为国防建设服务。随着导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计划应运而生,并且扎实推进,军民密切结合,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④坚持自力更生,独立研制。1956 年 10 月国防部五院建立时,就提出了“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长期贯彻这一方针政策,使中国航天在技术上主要是自主创新,对国外的依赖较少。⑤坚持以型号带科研的策略。通过发展急需的导弹武器,我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研、设计、生产与试验体系,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⑥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发展导弹过程中,各阶段研制目标非常明确;在应用卫星方面,根据需求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最终获得累进式技术突破。⑦以科技规划指导型号研制。在航天技术发展各个阶段,都制定了细致的发展规划,明确重点任务,明确总体发展思路,规划了中长期重点任务,有利于集中力量取得重点突破。⑧动用全国资源,开展大协作。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大力协同”是重要发展经验之一。⑨创造性地运用系统工程管理。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专家大力倡导下,中国导弹与航天器研制大力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和技术,创造了以“总体设计部”为核心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式,对航天大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⑩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苏联和美国早期航天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成果和经验,使航天发展在技术上少走了很大弯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探索各类各层次国际合作,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也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作者:李成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