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孟浩然诗 春晓》过眼录

发布时间:2020-04-14 11:06:2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 罡 | 责任编辑:殷晓霞

关键词:林散之,草书,孟浩然,春晓,作品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誉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60岁开始专攻草书。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毛泽东词 清平乐 六盘山》、《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诗 春晓》  陈德余 收藏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 春晓》,立轴,尺寸为95×29㎝,约3平方尺。落款是“孟浩然春晓诗一首,戊午冬日,散耳”。引首章是“大年”(朱文),名章为 “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唐朝诗人,字浩然,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少好节义,常常济人于难,精于诗词。40岁游历京师,相传张说私邀孟浩然到内署,不巧玄宗皇帝到了,孟浩然吓得躲到床下。张说不敢隐瞒,如实报告,皇帝命他出来,孟浩然不敢,朗诵自已的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皇帝很不愉快:“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后来,孟浩然隐居在襄阳城东南鹿门山,作诗多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正在欣赏林散之草书《孟浩然诗 春晓》     特邀摄影师 刘玉芳 摄  

《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有感而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感受了生活的真趣,抒发了春晨的喜悦,镌刻了自然的神髓。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世人传诵。即使现在六七岁的小孩都会背诵。这首诗之所以深受喜爱,除了言浅意浓、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悠远深沉,韵味无穷。《春晓》这首诗的大意是: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都是鸟儿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风啊雨啊,花儿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 春晓》,创作于1978年冬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林散之草书创作的高峰,作品连连,名作迭出。林散之七十年代草书作品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偏正相依,字字相连。草书《孟浩然 春晓》,正是如此。作品中的线条,融碑入帖,中锋行笔,行中有留,刚柔互补。第二行中的“花”,像山雀出林;第三行中的“多”,如鸟栖枝头。一动一静,形成妙趣。“春”字偏右,“眠”字是正中,“春”和“眠”是偏正相依。“夜来”、“落知多少”,字与字牵丝、墨色相连,“风雨声花”是笔断意连。林散之长子、著名书画家林筱之说:“这幅作品是精品之作。”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诗 春晓》(局部)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诗 春晓》(特写)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 春晓》,著录于《阅读大师——草圣林散之》,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这本书收入林散之书画作品不多,但是要求很高。首先对每幅作品进行仪器鉴定,看是不是印刷品,是不是高倍扫描品。然后由5位专家进行背靠背鉴定,这5位专家都是看林散之的高手。背靠背就是将林散之的作品先给一个人看,不告诉他任何信息,请他看真假。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给另一个人看,5个人全部看完,最后集中意见,进行一票否决制,就是说5个人的意见必须全部认为是真迹。只要有一个人存疑,作品就不能入选。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 春晓》,现由收藏家陈德余先生收藏。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