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殷晓霞)5月10日,中国品牌日2020系列活动——第二届国际首席营销官(品牌官)高峰论坛首席品牌官分论坛在北京举行。
5月10日,中国品牌日2020系列活动——第二届国际首席营销官(品牌官)高峰论坛首席品牌官分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钱明辉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钱明辉表示,品牌引领城市供需结构升级的方向,关乎国家和城市整体实力的增长。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当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尽匹配,人才区域分布差异比较大,人才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创新环境不优越等问题。”他指出,各地之间人才争夺战不仅反映了地区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同时也反映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等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吸引接纳人才并使其发展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联合相关机构,构建了城市人才品牌吸纳度这样的指标体系。
钱明辉指出,城市人才品牌吸纳度是反映城市品牌在人才竞争领域的影响力和价值,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城市人才品牌的吸纳规模、吸纳质量、吸纳潜力以及吸纳活力,以及13个二级指标。“我们利用求职和招聘大数据,测算了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GDP在3000亿以上的城市,发布了2019中国城市人才品牌吸纳度报告,揭示了我国城市人才品牌在竞争过程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钱明辉进一步介绍了所获得的五个主要发现:
第一,2019年我国城市人才品牌吸纳度测评的结果是上海居首,杭州第四,佛山和东莞挤进前十。从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佛山、东莞、苏州、成都和西安。
第二,50强城市在规模指数、质量指数、潜力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方面表现差异非常显著。通过对四项二级指标进行矩阵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和广州这五座城市,在规模指数、质量指数方面表现优异,总得分也非常靠前,属于我国城市人才品牌吸纳方面的第一梯队。佛山、东莞、苏州等三座城市在潜力指数和活力指数居第二梯队。以成都、南京、西安为代表的21座城市体量相对较大,规模指数相对较高,但是质量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相对较弱的在城市潜力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44%的城市人才品牌吸纳水平与实体经济较为协同。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意味着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从而达成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总量协同与结构协同。数据显示,在50强城市当中有7座城市的人才品牌吸纳排名与GDP排名是一致的,还有15个城市排名差距只是在个位数。这意味着这些城市人才品牌的吸纳水平与实体经济发展是较为协同的。同时,29个城市出现了正向协同,也就是人才品牌吸纳度的排名是高于GDP排名的,占到58%的水平。“有14个城市出现了负向的协同,也就是说,人才吸纳度的排名是低于GDP排名的,占比大概是28%。其中无锡的排名逆差是最大的,重庆和宁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他表示。
第四,关于城市群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城市群当中,粤港澳优于长三角。我国所确定的十大城市群当中,也可以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由长三角和珠三角构成的,上榜的城市数量显著超出其他城市群当中上榜的城市数量,平均得分处于整个城市群平均得分的前列,并且粤港澳城市群平均得分是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由沿海向内陆,构成了评价的第二梯队。第二档城市群上榜的城市比较少,像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俞城市群的表现相对还不错。位于东北的城市群构成了第三梯队。在这些城市群中都没有相应的城市上榜,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产业结构、经济环境的制约,经济动能相对不强,这些城市群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可能是相对较弱的。
第五,关于核心一线城市的表现是基本稳定的,二三线城市像成都、杭州表现比较突出。人才质量在城市间也在分化。核心一线城市在岗位和匹配活力上表现非常好。
“获取人才红利或者第二次人口红利不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性人才政策就能够解决问题,应该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产业、有企业抢来的人才有可能留得下。”钱明辉提出,各城市在吸纳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人才的规模和人才质量,还要根据产业特色和发展阶段制定产业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城市人才品牌吸纳能力,在确保人才规模的前提下兼顾人才质量。并大力引进并留住有助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人才。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广告主协会主办,世界广告主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支持,中国广告主协会标准和认证服务专业委员会、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