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纳新枝,长安宣雅集。8月29日,“长安夜 我的夜 夜游嘉年华”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在小峪口村热络开集!人民视频联动陕视新闻、腾讯视频、西影视频、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国潮”跨界、赏文艺盛宴,线下领3大景区门票、7类非遗手伴、DIY研学课程,非遗乡集福利满满,圈粉无数。
如今,长安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人才,培育乡土人才队伍,形成了何家营鼓乐、北张村造纸、周家庄泥塑、杜曲陶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筑巢引凤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选择在此创作、传教、扎根,成为“新村民”。市区组织部也做好“店小二”,搭上开集的“顺风车”,在该村成立“长安区非遗传承研修人才培养基地”,希冀在这里埋下一颗传承创新的种子。
“讲好西安文化故事,让文化传承更接地气;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全域旅游更有活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创新发展提振士气。”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王琳在致辞中提出了三点希望。乡集在秦腔走秀中正式拉开帷幕。
画脸谱,吼秦腔,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秦腔脸谱馆里,非遗传承人杨帆指着用秦腔的唱念做打各种亮相画出的一副“对联”向网友发问,“你们能看出这画了些什么字吗?”看着这些一笔一划勾勒出来惟妙惟肖的“陕西特色”,网友们互动热度抢答的热度空前高涨。20平米的房间挂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脸谱,和真人比例同等大小的“泾河龙王”,头戴全套头面,胸前一副美髯,看起来煞是威风。
一草一木,满目清新;一山一石,气韵灵动;一事一物,尽蕴心意。长安处处皆故事,且听王楠娓娓道来。“庭院门口的石鼓,叫做门当;门楣上伸出来的两个木雕,其实就叫户对,这就是门当户对的来源。”王楠解释道,来到长安旅游,可以说处处看到的都是文化,步步踏上的都是历史,口口相传的就是传承......不论是驻扎在小峪口村的脸谱、石拓,还是长安博物馆里馆藏的吴虎鼎,王楠讲得头头是道,语语内行。
乡集上,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更可以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参与到非遗作品DIY互动体验研学项目当中。“瞧!这是我自己做的泥叫叫。”孩童转动着刚制作完成的泥叫叫,朝着直播镜头大方展示起来。而另一边,主持人与两位直播嘉宾也跃跃欲试,不仅吹起糖人,体验了楮皮纸钞,还带上了澄城刺绣的老虎帽子。
“知道为什么叫木兰摇吗?”王楠与网友互动开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反映了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田园生活的最美意境,这更是都市人向往诗与远方的美好愿景,看到这样‘悠然春风里,回首望秦川’的美丽画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木兰摇,爱上我们的非遗文化。”
精准扶贫有准头,富民花开有奔头。“木兰摇远不止带动旅游这么简单,现在很多村民都跟着他们学习纯手工纺线,织布,制作各式各样的布艺文创,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并增加他们的收入。”谢斌充满希望地说,这些非遗项目让村民有了SOHO的机会。非遗的“破圈”前行,不仅破解了非遗传承的困境,也找到了扶贫富民的特色之路。
长安自古有故事,非遗“探秘”,安排!直播还对话了非遗“守”艺人,向文化深处漫步,聊聊非遗的冷知识;向多维创新处奔跑,分享跨界“国潮”新名片。
远山如黛,花草掩映间,一处黄泥土墙,青砖飞檐的别致小院,如今被打造成非遗保护项目鱼化寨泥叫叫的体验地。“这件小小的泥土制品,是大地与色彩相碰撞的灵魂产物,在不少网友的童年时光,泥叫叫一定有姓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化泥叫叫第五代代表传承人杨帆自豪地说,泥叫叫这项非遗始终是和泥土打交道的,就应该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在文化漫谈中,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专家王智与网友畅谈非遗乡集概念,他认为,城里有市,乡中有集都是经济的一种形态。中国长安非遗乡集是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研学授教为一体的综合式的文化聚群存在,是非遗+扶贫、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的乡村沉浸式的非遗实践基地,是美丽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高地,是乡村振兴的社会精神家园,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中国梦的特色回归。
作为一位非遗抢救保护一线工作者,王智希望非遗通过这种新形势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他直言“非遗保护,我们都是传承人”。“非遗回归乡村才是非遗发展的新出路、新模式和新方法。让乡集把所有非遗类、手作类的、参与类的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矩阵。让所有游客、回归生活的人来体验,这是乡集的意义。”杨帆杨帆满怀希望地说道,或许,鱼化寨泥叫叫会在王莽这片土地上,重新上演一次繁衍开花。
<p line-height:28px;margin-bottom:24px;margin-top:16px;letter-spacing:2px;color:#333333;"=""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margin-top: 16px;margin-bottom: 24px;border: 0px;outline: 0px;vertical-align: baseline;background: transparent;line-height: 28px;text-align: center;letter-spacing: 2px;white-space: normal;text-indent: 2em">
非遗与农文旅的牵手,为发展农文旅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这场跨界“混搭”, 积极探索活态传承的新渠道、开辟活力再现的新领域,有效赋能文旅融合、文化精准扶贫等时代需求,从场景、内容、体验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亦是从“+”号到“×”号的蝶变。
醉意山水间,烟雨长安梦。以非遗为视域,用现代方式,探寻非遗魅力,领略匠心风采,打开传统文化的窗口。孟秋雅集,中国长安非遗乡集在流转舒缓的古琴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