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宽宁)12月2日,陕西省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介绍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总体情况。
高度重视,文物事业持续发展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在机构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并增设1个内设机构;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意见》,将文物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防雷设施建设规划》等,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投入54亿元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35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254处,修复可移动文物2.4万余件(组)。完成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长征、抗战和石窟寺、秦岭地区、黄河沿线等文物专项调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为契机,全面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石峁遗址和西汉、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单共9处42个点。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建成国家重点科研基地5个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实施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项目100余个、共有45个获奖,其中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模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作为文物大省,陕西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大遗址保护“四个结合”理念和“五种模式”实践受到中央肯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4个、立项8个,总数居全国第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提升项目顺利推进,陕西考古博物馆、秦陵铜车马博物馆主体即将完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陕西体育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截至2020年6月底,在陕西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325座,博物馆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开放25家省级文化遗址公园、25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44家社区博物馆;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和文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年均开展博物馆活动2800余场次,文化遗产在资政育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陕西举办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并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组织考古机构联合开展的中亚考古成为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先锋。5年来陕西文博单位与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和备忘录共77项,中法合作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兵马俑保护研究框架协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搭建多层次机制性文物交流合作平台;承担缅甸蒲甘他冰瑜寺、尼泊尔王宫等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与法国合作的公输堂、茂陵石刻保护项目列入中法第四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陕西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落实“四严”要求,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陕西颁布了《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制定《陕西省群众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张骞墓、仓颉庙等地方条例相继出台。深入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严厉查处破坏秦咸阳城遗址、商洛大云寺、榆林明长城等典型文物违法案件。陕西省纪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通报4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失职失责典型案例。
积极推进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在文物重点区域引入北斗系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开展安全巡查;全省群众文保员已突破8000人,志愿者巡查田野文物成为全国试点省份。深化文物、公安、消防长效合作机制,共建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和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全国首个文物消防安全训练中心。在全国首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7项工作机制,公安、文物部门连续8年开展“鹰”系列联合专项行动,破案2823起、打掉犯罪团伙456个,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3346人、追缴涉案文物16553件,有力震慑犯罪行为,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