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与高二适女婿尹树人谈林散之、高二适

发布时间:2021-01-21 17:33: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罡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王罡,高二适,尹树人,林散之,草书

图为草圣林散之。

高山流水   

      ——与高二适女婿尹树人谈林散之、高二适

王罡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绝。一个八月十五的晚上,风平浪静,空中一轮明月。泊舟江阳汉口的俞伯牙琴性大发,正在弹奏之中,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听得入神,俞伯牙手一用力,“啪”的一声,一根琴弦被拨断了。岸边那个人大声说道:“先生,您弹得太好了,我叫钟子期,是个砍柴的。”俞伯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为他弹了一曲《高山》,钟子期称赞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钟子期又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俞伯牙听后十分惊喜,过去从来没有人听得懂,而眼前这个樵夫,却听得明明白白。我弹得正是高山,正是流水。于是两人成为至交,并约定来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秋去冬来,俞伯牙如约来到江口,等了好长时间,怎么也不见钟子期。一位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听后如雷轰顶,万分悲痛,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流着泪水弹完《高山》、《流水》,将琴弦拉断,琴体砸坏。从此,再也不弹琴了。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精通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这里将给大家介绍的是公元二十世纪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林散之与高二适的故事。

1973年,林散之(左)与高二适(右),中间小孩是林散之长孙林小康。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王 罡:林散之是二十世纪巨匠级的人物。工诗书画,特别是草书饮誉世界,独创“林体”,被称为“草圣”。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赵朴初讲:“林散之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写道:“草圣遗法在此翁。”国画大师亚明说:“林散之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正在采访高二适女婿尹树人。特邀摄影师苟忠宽 摄

尹树人:高二适先生博精国学,通晓周易,擅长诗词书法,尤擅章草。和郭沫若打兰亭官司,得到毛主席的支持,扬名文坛。章士钊著的《柳文指要》,被毛主席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高二适先生发现书中有200多处欠妥,作《纠章二百则》。有人问他:“章先生是您老师,您怎么能编成这本小册子?”他回答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王 罡:这两位巨匠第一次相见,就像俞伯牙见到了钟子期一样,彼此双方都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林散之先生在诗中记下了第一次见到高二适的情景。诗前有个序:“一九六六年元月十一日,雨夜,东台高二适先生由画院何乐之同志介识,过我湖上寓庐。长夜深谈,抗怀今昔。缀拾成诗五首,以报区区。”诗中有句:“小阁江南夜,风尘揖上宾。人间初见面,天外正逢春。”“洛下知名久,今逢陆士衡。谁云士不遇,七十见先生。”3个月之后,林散之先生又写长诗《春日寄怀二适》,对高二适是“转眼已三月”,“欣欣两心得”。

尹树人先生正在讲述高二适与林散之的往事。特邀摄影师苟忠宽 摄

尹树人:高二适先生也以诗的形式及时记下了第一次会见林散之的情景和感受:“书到酣时千万字,情投深处两三更,昨来风雨今宵月,只欠心事作画声。”

王 罡:从此,两人交往相当默契。林散之在《和二适除日见寄》中写道:“青林雅奏久无徒,此日江南遇达夫,正是人来喜不速,更宜诗递粲相于。”

尹树人:高二适先生在《漫兴和林散之诗老见寄之什》中写道:“何日江宁目笑成,春来幽谷赋莺情。重逢欲问散翁散,能共清溪听水声。”

王罡:一次,林散之先生和高二适两人乘车拜访老友夏冰流,不巧夏冰流生病在床,两人以诗约定:“他日还来问起居。”高二适先生以诗请林散之看画展,林散之先生回诗同意观看。高二适先生患病,林散之写诗问候。杯酒论诗,以诗代信,以诗代柬,诗来诗去,奉和不绝。 

尹树人:在所有的朋友中,高二适先生最敬重林散之。第一次见到林散之的草书,拍案惊呼:“这才叫字!”并写诗评述:“诗翁书法木根蟠,脱手千篇也不难。今代何人与真赏,只留老眼互为看。”一次,张尔宾在信中和高二适先生谈到林散之的画诗,他在书信中回道:“散老精画理,能题诗,常得其指示,定获进益。”在回信中又说,林散之诗的功夫很深,如果他胸中没有万卷书,是不能随手挥洒自如的。

王罡正在讲述林散之称赞高二适的故事。特邀摄影师苟忠宽 摄

王罡:林散之比高二适大5岁,可是他把高二适当作长者,十分尊重。称赞高二适的诗是“诗力全无敌”。高二适先生为人傲岸耿介,容易得罪人。林散之先生说:“侃侃高二适,江南之奇特。”不少人说高二适太狂,不好。林散之在诗中讲:“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直。”林散之先生还把高二适比作竹林七贤之首、三国时期的阮籍,有一双爱憎分明的青眼和白眼。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和喜爱。白眼即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对人轻视或憎恶。林散之先生在诗中写道:“平生青白眼,不肯让阮籍。” 

尹树人:意思是憎爱分明连阮籍都比不上高二适先生。 

王罡:林散之先生和高二适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立场也很一致。最突出的就是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很多人不同意高二适的观点。可是,林散之先生坚定地站在高二适一边。请您给我们讲讲具体情况。

尹树人:好的。1965年,南京周围的地区相继挖掘出王兴之夫妇墓和谢鲲墓,其两块墓志上的书体均为隶书体。于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便依据晋人王谢墓石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由此断定《兰亭序》从文字到文章,都不是出自王羲之自己写的,从而推断后人所崇拜的王羲之字迹大都不是王羲之之笔,《兰亭序》是伪作,其文章和墨迹都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所作。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在第六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大约2万字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将此观点公布于世,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当时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先生撰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碑石从而断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孤证不立,偏难概全,写下《〈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因为郭沫若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寄出去的文章全部退回。

后来,高二适先生将文章寄给老师章士钊。章士钊将高二适的文章转呈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写道: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样在毛主席的支持下,1965年7月23日,《光明日报》全文发表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随后《文物》杂志在1965年第七期刊发了全文和高二适的手稿。由此展开了一场持续了六七个月的《兰亭序》真伪大辩论。

图为毛泽东主席写给郭沫若的信(局部)。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王罡:林散之先生为孤军奋战的老朋友鼓气加油:“谁说兰亭伪?应寻定武真,千年仍聚讼,一议足推陈。”“名留江左惊南北,论入山阴有是非”。林散之先生写完诗又在其中加上说明,高二适论兰亭真伪有独到的见解。谁是谁非?这场大辩论当时没有结论,至今也没有定论。  

尹树人:两位巨匠在生活上也是知音。高二适先生的小儿子高泽迥在成都军工企业任职,无法照顾家庭,高二适夫人便去帮忙。一次,高夫人回到南京,带了一筐橘子。高二适叫人送一些到百子亭22号,让林散之尝个新鲜。秋天,正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乡下亲戚送了一些螃蟹,林散之牙齿不好,本来不想收,但他想到高二适便收下了。一个个螃蟹,个大鲜活,高二适见了很开心,在诗中写道:“姜醋调来风味宜。”最有意思的是高二适来访,林散之先生家里没有菜,却要留高二适先生吃饭。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漫题留二适小饮》:“离居如久别,乍见倍相亲。无菜偏留客,多情却为君。有文真不俗,小饮岂云贫,若不嫌孤寂,迁来作比邻。”橘子、螃蟹,还有小饮,都是日常生活之琐事,却是林散之先生和高二适先生心心相印的真实反映。

王罡:我补充一个故事。一次,高二适先生牙痛难忍,不得不到鼓楼医院就诊,医生告诉他要重新装牙。可是,医生一拖再拖,借此向高二适先生要字。他很不高兴,认为医生在胁迫他。宁可牙不装,也不愿为医生写字。林散之先生知道后说,连忙出来打圆场:“高老不写林老写。”结果写了一幅草书叫人送给那个医生,高二适先生顺利地装上了牙齿。 

尹树人:知音自古难求。从俞伯平听到钟子期的死讯,到俞伯牙砸琴,再到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在这几个点上,林散之先生和高二适先生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图为林散之给尹树人、高可可的墨迹。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王 罡:确实如此。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先生因心脏病发作逝世。当夜,林散之先生以泪和墨,为老友书写墓碑:江南诗人高二适之墓。第二天撰挽联:风雨忆江南杯酒论诗自许平生得诤友;烟波惊湖上衰残衔泪那堪昨夜写君碑。林散之先生在二儿子林昌庚、学生庄希祖的陪同下,亲自去高宅吊唁,他坐在高二适的书桌前,久久不肯离去。二儿子林昌庚怕父亲哀伤过度,几次劝返,林散之先生不停地摆手摇头,大声地说:“二适不在了,我以后再无机会来此,这是我最后一次坐在这里,为何不让我多坐一些时候?!”

尹树人:是啊,痛失知音,林散之先生太痛苦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多次表达失去高二适先生的感受。我的夫人、高二适先生的小女儿高可可保存的几页与林散之先生笔谈的手稿,就说明了这一点。林散之先生写道:“你家已5年未去过,今年春暖想去一趟玩玩。”“不愿去,高老不在了,无人谈心。”“等秋凉去,想念二适老朋友,无时或释。又想下一辈事,从前事。大江南北,师师友友,全部回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未死,真可怜。”“现在每天想想,老朋友都死完了,无人谈心,真可怜。如你父亲是第一流人、某某是第二流朋友,都死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1985年,《林散之书法选集》出版,林散之先生送了一本给高可可,在书的扉页上亲笔题写了一段十分悲伤的文字:“高可可二适女儿不会忘掉他已别了五六年了犹能想到可可所以可可一时不会忘掉此册即留可可永存不能忘掉特转送可可世妹妹持之勿忘可也丙寅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记之玄武湖畔九十老人林散之。”原文没有标点符号,重复,多次重复,很不好理解。但是,一个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就是对高二适先生的深切怀念。

图为林散之的手稿。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王 罡:林散之先生晚年体弱多病,很少出门。但是,有关高二适的纪念活动他总是尽力亲自到场。1987年3月15日,《高二适遗作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南京日报》在报道中写道:“就连近年来很少外出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老人也坐着轮椅前来参观。”高二适先生的80多幅草书遗作以及他对古代书法的考证和评注陈列在三楼,林散之先生是坐在轮椅上被人抬上楼的。看到书法,想到往事,林散之先生感慨万分,当场作诗《题高二适先生遗墨》:“矫矫不群,坎坎大树。嶷嶷菁菁,左右瞻顾。亦古亦今,前贤之路。不负千秋,风流独步。”接着林散之先生又写诗缅怀老友:“雨中秋树一林丹,好友如君认旧颜。知我此时情未已,又从字里忆新安。”诗后附注释:自二适去世后.无人可供谈诗。哀哉!痛哉!之后两年多,也就是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先生也离开了人间 。

图为林散之(右二)在学生庄希祖(右一)的陪同下出席高二适先生遗作展的现场。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图为林散之称赞高二适的诗稿。本照片由王罡研究林散之工作室提供

采访结束后,王罡和尹树人在高二适作品前合影。特邀摄影师苟忠宽 摄

相关链接: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被誉为“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3次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首都卫士”纪念章,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著名旅日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有关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信札、画册、报刊、图片、录音、视频,以及其他各种文献近千件。先后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300多篇,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面向100多个国家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历时4年。《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准备出版)。王罡被评为“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环球时代杰出人物”,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上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