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好风光,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特殊的年份赋予了全国两会尤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近江苏民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看看他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他们履职的重点又有哪些?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会员、天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余瑞玉表示,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研发平台、信息及服务平台、创业平台、管理平台)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起着科创基础和成果转化载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较快,但在利用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建设质量差别较大、协同性不高、转化率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要素整合程度不够,先进科研成果和广大市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更多以提供科创活动场地或产业研究院、技术服务载体为主,对知识、信息、技术、政策、人才、设备等要素的整合程度不足,多数创新平台的作用仅体现在产业链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未能端到端打通,导致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呈现较为明显的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信心等瓶颈制约。
二、科技创新平台以细分领域的少量环节为主,整体层次不高、协同性不足。无论是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还是产业研究院,我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均主要面向有一定产业优势的细分领域,但由于各地普遍缺乏层次性较高、领域较为宽泛的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无法起到科技创新的普惠作用,导致除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外,广大中小企业或创业公司无法充分借助载体优势打磨核心竞争力,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三、产学研互动效率较低,公共服务的辐射放大作用不明显。当前产研合作模式仍较多集中在单个项目甚至单个企业与相应学科的点对点对接上。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科技创新也基本以内部攻关为主,存在技术、人才、服务上的脱节。大量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在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
为抓紧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余瑞玉建议,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化、产业化。
一是科技部门以构筑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推动多元化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建议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性工作推进为抓手,推广当前已有较为成功的实践。
二是工信部门牵头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兼顾平台的独创性与共性。在中短期,应进一步巩固各地现有细分领域部分环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培育更多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以专业性的平台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逐渐形成优势产业的竞争壁垒;在中长期,应结合当前产业与人才、企业等现状,各地工信部门牵头,从未来产业的产业链现代化角度,有重点布局共性或范围较为宽泛的科技创新平台,扩展科技创新平台的辐射面积,增加普惠性。
三是突出财政部门的专业考核作用,提升劳动、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源要素的产出效率,不断促进要素流通。各地财政部门从专业角度出发,以财政投入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为主线,以成果转化率和生产资源要素产出效率为核心,结合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量化指标建议,强化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