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南海之滨的这座小镇,这几天为何大咖云集、举世瞩目?

发布时间:2021-04-19 09:50:50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安峥等 | 责任编辑:杜潇枭

关键词:亚洲,一带一路,博鳌,经济,年会

它向世界展现中国以及亚洲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成就和信心,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亚洲视角”“中国智慧”。

有人说,“博鳌”取义鱼类丰硕,寄托当地渔民的朴素向往。也有人说,“博鳌”凸显当地三江入海、博览天下、独占鳌头的地理优势。从今天起,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在这座南海之滨的小镇启幕,亚洲乃至世界进入“博鳌时间”。

疫情危机叠加百年变局,本届特殊背景下的年会为何能吸引世界各国数千位嘉宾参加?它向外界传递怎样的信号?又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参与全球治理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习近平主席2018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这样说。

本届年会不仅是疫情形势下一次特殊的年会,也因恰逢论坛成立20周年,备受各界关注。

“得益于东道国中国对疫情的有力防控,本届年会成为今年世界上首个以线下会议为主的大型国际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介绍道。更受瞩目的是,本届年会阵容强大、规模空前。与会嘉宾包括74位部长级官员和前官员,数十位国际组织领导人、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近百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和知名专家学者;同时,还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以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媒体记者,参会注册人员超过4000人。

嘉宾们参会的热情为何如此高涨?舆论认为,加强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这从年会主题可见一斑——“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 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指出,这是疫情之后,全球召开的最大规模线下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以及亚洲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显著成就和强大信心;二是,说明当下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求和动力在增加;三是,它也是中国主动适应世界变局、贡献中国智慧、凝聚亚洲力量的积极举动。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国开展了很多线上外交活动。但这些虚拟互动无法取代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系系主任张骥认为,眼下外界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本届年会,中国一方面将会向外界传达继续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正以越来越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最近几天,中国领导人刚刚和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讨论气候等多方面议题;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也在中国访问。可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博鳌亚洲论坛就是一方重要平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看来,本届年会的主题和议程别有深意,其一,它不仅表明中国在抗疫和复苏方面的进展,也说明“十四五”规划对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有一整套路线图,包括碳中和、发展模式转型等。其二,它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亚洲视角”。疫情之下,疫苗民族主义和接种鸿沟暴露了西方文明的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怎样才能适应时代转型,亚洲正在给出方案。其三,民间搭台、各方一起唱戏,博鳌论坛对世界经济论坛的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更结合亚洲特色,更体现亚洲智慧。“多边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舞台,但不光是别人已有的多边舞台,我们自己也要搭台。”

看点二:展示亚洲智慧

“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这样概括亚洲与世界的休戚与共。

自2001年成立以来,如何处理亚洲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亚洲和全球共赢,可以说是博鳌亚洲论坛的初心和使命。而今年,恰逢博鳌亚洲论坛20周年。

日历翻回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尽,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不断发展,欧洲一体化、北美自贸区脚步加快。如何保持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协调合作,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课题。在此背景下,2001年2月,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在博鳌召开大会,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为各国政府、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

从默默无闻的渔村,到世人瞩目的“亚洲达沃斯”,过去20年,见证了亚洲共识的凝聚、合作的深化和影响力的提升,也向世界展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东方智慧。

“博鳌亚洲论坛20年来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发展。”李保东如是概括。后疫情时代,亚洲发展的动力何在?亚洲如何为世界发展繁荣继续作出贡献?人们想从本届年会找寻线索。

据介绍,本届年会分为“解读中国”、“把握世界变局和亚洲的发展大势”、“一带一路合作”、“拥抱产业变革”等六大板块,主题涵盖数字货币、人工智能、5G、碳中和、双循环、新冠疫苗、供应链等数十个热门话题。“希望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探讨,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科技进步、行业转型和社会管理把脉问诊。”李保东说。

18日上午,作为传统保留节目,本届年会发布了《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两份报告,指出2020年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速为负1.7%,较2019年下降5.7个百分点,但比发达经济体高3.0个百分点。相对较好的经济表现,使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47.3%。“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亚洲经济也呈现诸多亮点和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解读报告时说,疫情下数字经济迎来新机遇,亚洲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就显著,“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合作成果亮点颇多,贸易和投资逆势增长。

“人们探讨亚洲经济,其实也是探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问题。”徐秀军指出,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其中中国又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在全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保护主义措施的时候,亚洲主要经济体还能签署经济总量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难能可贵。这也反映出亚洲经济体通过合作来摆脱贸易投资下行、经济增长困境的努力。随着将来协定的生效,将促进亚洲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复苏。

为什么亚洲国家疫情控制、经济复苏的表现相对较好?王义桅说,背后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信任政府;其二有利他主义倾向;其三重视秩序,而不是一味强调个人自由。这是亚洲智慧的体现。亚洲各国能达成RCEP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里既有柬埔寨、缅甸这样的穷国,也有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达成共识,源于兼顾各国的发展阶段、文化差异和对敏感问题的关切,照顾到各方舒适度,循序渐进,搁置一些“拦路虎”。而不是像欧美那样强调高标准、排他性和一刀切。从中可见,亚洲不仅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动力源、创新源,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亚洲治理观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看点三:提出中国见解

“独行快,众行远。”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这样阐述“合作”的重要性。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曾三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演讲,就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发出中国声音。自2016年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均已写入联合国重要决议。

中国不仅口头说,也在动手做。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雪中送炭”。

如今又逢“博鳌时间”,中国领导人在年会期间的活动备受瞩目。李保东称,中国领导人将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参加中美企业家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活动。此外,应各方要求,本届年会还新增了“解读中国”、“一带一路合作”两大板块,探讨加强国际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张骥指出,外界对于“中国见解”有关注有期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危机尚未结束,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二是自特朗普时期以来,战略竞争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方面;自美国新总统上台以来,态势又出现一些变化。在此背景下,外界对于中国内外政策高度关注,其中包括外交政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在全球事务中所扮演角色。往届年会上,中国领导人曾发表过一些重要讲话。今年,外界同样抱有期待。

“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会围绕三大主题展开。”王义桅指出,一是世界大变局,中方会阐述大变局背后的含义,不仅是国与国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也有大变局的提法,主要感慨“西方中心论”失灵、美国衰落了。中国提到的大变局视野更开阔,看法更中性,认为其本质是全球性挑战的凸显、传统治理模式的失效、一些大国奉行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算计加速了格局演变。这对各国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二是如何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转型。三是“一带一路”建设,回应外界围绕“一带一路”的前景以及与“双循环”关系的关切。

“近年来,尽管中美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但中美企业层次的合作意愿和诉求仍很强烈。”徐秀军指出,本届年会也将从企业层面探讨中美合作,体现了两国实业界的务实表现,以及各国人民求合作、谋发展的强烈愿望。

4月的博鳌,春潮拍岸。人们有理由相信,本届年会将为后疫情时代亚洲和世界的发展繁荣带来浓浓春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