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安市交通优化提升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讯(宽宁)6月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西安市交通优化提升工作新闻发布会。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斌科介绍了西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工作总体情况。
图为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斌科。
李斌科表示,自西安市全运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阶段转至赛事运行保障阶段后,全市道路通行水平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日益通畅。
2021年全国拥堵前15个城市最新排名,西安市从2月第4名、3月第2名、4月第3名,到5月的第13名,全市核心区5月份高峰拥堵指数仅为4.95,属于轻度拥堵级别。
统计显示,目前西安市公交平均运行速度达24.62公里/小时,较2019年提高了16.3%;出租车5月平均营运速度在近3个月最高,达到25.88公里/小时,车速提高了5%。
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3年任务,全市上下加快推进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0%,城市路网“毛细血管”畅通了“微循环”,市民出行更通畅、更便捷、更高效。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紧盯痛点,下势攻坚,全面提升出行环境。
紧盯畅通“微循环”,持续提升城市路网密度。打通59条“断头路”,完成599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建成次支路26条、在建36条,持续疏通城市“毛细血管”;打开封闭大院45个,对外开放小区道路;去年12月底同时开通地铁5号线、6号线、9号线,交通出行更便捷,路网密度再提升。
紧盯打通“肠梗阻”,完成54处拥堵点治理。采取工程改造、标线施划、加强疏导等举措,完成54处重点交通拥堵点段治理,通过对治理前后通行能力、拥堵指数、行车速度、延误时间、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39处拥堵点指标优化幅度达20%,15处拥堵点指标优化幅度达10%,拥堵缓解效果明显。
紧盯缓解“停车难”,多举措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每年建成5025个停车泊位,2020年建成8082个,今年已开工3780个;充分利用拆违腾退空间、代征绿地等闲置用地,建成临时停车位19413个;缓解地铁重要站点周边停车压力,建成P+R停车场15处;全面推广错时共享停车,盘活既有停车设施资源,累计提供停车位68334个。
紧盯提升“低效率”,切实加强慢行系统建设。2020年以来,全市新建绿道668.08公里;建成13.8公里的曲江至高新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通勤示范段;持续完善公共交通与“三河一山”绿道接驳,目前接驳公交达190条,逐步构建“全局优先、全网连续、全程舒适、全龄友好”的高品质慢行系统。
紧盯解决“出行难”,全面推广打造“两路工程”。完成以高新一小、陕师大实验小学为试点的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整治;完成以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为试点的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整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试点经验,目前已完成71所学校和8所医院周边交通综合整治,安全上学路和畅达就医路真正成为惠民工程。
紧盯出行“便捷性”,持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交通服务圈”,一年来,我市新建成公交场站12个、占地155.9亩,公交车进场率达72.87%,进一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累计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72条,常规公交与地铁153座车站接驳线路达333条,接驳距离仅100-150米,基本实现地铁与公交无缝换乘。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进行了深耕创新,持续积累治理经验。
创新“围挡变围栏”占道管理。全面推行占道施工“围挡变围栏”,从“遮丑”变为“揭丑”,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加快施工进度。制定占道施工围栏相关标准,实行开工备案、竣工提前预警和完工销号等制度,确保及早还路于民,还畅通于民。
创新提升交通科技化水平。建成“交通TOCC”“城市交通大脑”等交通运行监测分析平台,每月发布西安交通优化提升监测月报,通报各区交通拥堵点位和路段,实现精准治堵;“西安交警”、“西安大交通发布”微信平台累计用户达300多万,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信息来源;全市300余条公交线路实现智能化调度,通过手机向乘客提供实时公交出行信息。
创新因地制宜施策治拥堵。深入剖析不同拥堵点位成因,创新“小改造”举措,达到“大疏通”效果。如根据交通流量不同时段变化情况,灵活设置可变车道、潮汐车道;根据特殊路段车辆通行特性,将公交车道、左转车道中置,有效改善道路交通拥堵,提升车辆通行效率。
创新路口标准化改造提升。以五路口十字、小寨十字标准化示范路口为标杆,在全市开展大中型十字路口标准化综合提升改造工作,通过增设安全岛、施划标线明晰路权、增加右转车道等举措,大幅提升人车通行效率,目前已累计完成改造提升34处。
创新打造“完整街道”示范区。综合考虑街道商业性、生活性、交通性,配套完善交通设施、道路绿化和城市家具等,健全城市功能,改善街道环境,引领城市风尚,展示文化风采,大幅提升街道活力和居民生活品质。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完成打造“完整街道”试点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