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属企业争做秦创原建设两链融合的先行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主要从两方面介绍了陕西省省属国企参与秦创原建设情况。
图为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
组建国企创新中心,高质量参与秦创原建设。陕西省国资委按照“应进尽进”原则,指导省属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引领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16户工业类企业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打造国企参与秦创原建设的“总窗口、总平台”,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彰显。国企创新中心进驻了2户世界500强、4户营收过千亿企业。16户进驻企业资产总额、营收、利润分别达2.59万亿、1.45万亿和616.2亿元。在秦创原建设引领下,2021年省属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008.84亿元,同比增长14.1%,省属工业类企业研发强度2.35%,同比增长13.5%。
二是人才主力效能积极发挥。2021年,国企创新中心引进院士2人、合作院士团队13个,拥有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8人。同时,持续加大自有人才培育,6户企业联合高校申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0个。2021年,省属企业1个集体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5个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三是市场主导作用充分体现。通过省属企业牵头,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搭建了利益互联的校企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秦川集团联合西安交大赵万华团队建立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了校企研发合作新模式;陕汽控股引进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研发团队共同设立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立了技术骨干激励鼓励新机制;陕建控股联合西安交大成立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探索了“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路径。
四是政府主推作用支撑有力。省国资委狠抓氛围营造、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十二条”,鼓励省属企业积极进驻秦创原,开展联合创新;从国有资本收益科技专项资金列支9000万元,支持企业平台建设和校企协同技术攻关;陕投集团牵头成立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一站式运营服务窗口和科技金融服务窗口作用,不断提升平台聚合力和辐射力;积极推动央企民企、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共建共享,形成资源集聚、企地协同、互利共赢、产学研用金融合的新机制。
聚焦两链深度融合,高质量推进成果落地。围绕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国企创新中心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在深化两链融合、推动项目落地中展现新成效。
一是协同攻关有序开展。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省内高校开展研发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8.24亿元。组织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项目44个。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在沣西布局高端实验室和产业化中试基地;引汉济渭与西安交大张锦英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氢动力无人机研发,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巡检全程覆盖;陕药集团与西北大学郑晓晖教授合作研制IDHP创新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挖掘高校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就地转化。延长石油、陕投集团等10户企业新设立技术转化孵化公司11家,研发投入3.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7.06亿元,贡献税收达1.37亿元。延长托普索催化剂公司可年产500立方米特种甲醇合成催化剂;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建成全球首台产业级全自动干湿法空气捕集二氧化碳设备;陕西电子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已完成样车试制;陕西水务年产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生产线正式投产。
三是两链融合成效显著。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全面对照陕西省“十四五”国资国企发展规划“1258”战略,深入对接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两链融合发展,启动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如陕煤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水务科创园、陕投供应链科技平台等,全面承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精尖技术转化,加快推动创新全要素生态载体建设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2022年,陕西省国资委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原则,聚力科技攻关、孵化转化、产业落地,指导省属企业更加深入、更高效率、更高标准参与秦创原建设,推动省属企业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助力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