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

发布时间:2022-05-17 16:13:1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贺德方、汤富强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科技改革,科技创新,创新治理,创新政策,改革走向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改革趋势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叠加,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战略的核心和大国博弈的焦点,主要创新型国家在科技改革方面出现新动向。

加强国家科技宏观治理机制建设,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战略统筹

随着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和国家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家层面把握科技方向和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手段。许多国家对科技顶层决策机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亲自挂帅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决策(议事)机构,以确保能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例如:美国于2021年重新恢复了总统科学顾问一职,由其兼任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任,并首次将此职位提升为内阁层级;日本内阁府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IP)改组为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CSTI),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牵头,强化科技创新决策“司令塔”地位。

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干预显著增强,更加突出国家目标与使命导向

各国普遍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构造国家发展新优势中的关键作用,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在事关国家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关键领域,采取了更有力的措施引导科技创新活动,从战略、政策、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强干预。①加强了国家对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导向。2018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研究与创新为人民——高技术战略2025》,在每一个优先发展主题中,都确定了若干使命和资助计划时间表。②大幅提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助强度与政策优惠力度。英国2020—2021年公共财政科研投入首次突破100亿英镑。德国《研究津贴法》提出,企业可根据研发人员支出和委托研究支出的60%申请研究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50万欧元。③强化科技应急应变能力。为在新冠病毒疫苗竞争中后来居上,美国推出“曲速行动”(OWS)计划,综合使用了政府采购、支持技术的多元化投资、广泛的供应链管理和运输交付系统等多种政策工具,使新冠疫苗的研发、生产、分发周期从4—10年压缩到10个月以内。

更加重视颠覆性创新和未来技术,保持关键领域技术优势

随着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创新型国家提高政策力度并创新组织机制,注重利用财政、机构、产业等政策工具,拉动关键领域和未来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

具体包括:①加强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资助力度。2018年,美国《国家量子计划法案》提出启动一项为期10年的“国家量子计划”,第一个5年拨款13亿美元支持量子计算研发,从而保证美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②创新颠覆性技术和未来技术研发组织机制。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相关报告建议建立未来产业研究所,期望通过组织创新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革命性新范式,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英国在2021年模仿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成立了政府高级研究与发明署(ARPA),推进高风险、高回报的颠覆性创新。③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组织推进。美国在2021年6月由参议院通过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基础上,2022年2月由众议院修改通过了《2022年美国创造制造业机会和技术卓越与经济实力法案》(简称《美国竞争法案》),提出设立“技术与创新局”(TIP Directorate),加强了对关键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能源、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的支持。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提高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逐步前移到基础研究。各国在延续长期支持策略基础上,加强了基础研究支持及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①放宽本国高端人才签证要求。英国推出“全球精英签证”且不设数额上限,以吸引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到英国定居。②简化人才流入管理并限制人才外流。美国政府于2022年优化EB-2高级人才申请“国家利益豁免”流程,为顶尖人才流入提供制度便利;并且,在《美国竞争法案》中规定,禁止美国联邦科学机构的任何人员参加任何外国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③持续加大本国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日本围绕“诺贝尔奖计划”目标,不断增加面向青年研究人员的研究资金,营造青年研究人员独立研究的环境,培养和留住具有专业知识且不拘泥于常规思维的人才,打造具备世界最高教育和研究水平的研究生院等。

更加注重开放科学与科技安全的平衡,保障科学发展与成果可控

开放科学主要包括科学知识(如出版物、数据、软件及源代码等)的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社会主体的开放参与、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对话和科学交流等。在知识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等方面,科研体系转向“开放科学”已成为常态。欧盟正在建立欧洲开放科学云,加强欧盟资助项目成果与数据开放,并开发适应开放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与人员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涉及国家发展与产业竞争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安全管理。《美国竞争法案》提出,拟启动“科研安全行动计划”以防范其科研资助成果被国外获取。此外,科睿唯安、德温特等全球信息服务商在科技引文、专利等领域不断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逐步形成对科学数据的管控和垄断能力,可能成为极限状态下的限制性工具。

面向未来深化科技改革的思考与展望

相比于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要求,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还存在不适应、不完善之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不够壮大,科技支撑国家安全和战略急需的长期积累和应变能力还不够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当前,科技创新由科研小领域向经济社会大领域加速拓展,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由“底线思维”转向“极限思维”。面向未来,需要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宏观统筹,夯实原始创新基础能力;把握科技全球趋势发展动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从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协同发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国家科技治理结构,增强科技创新整体统筹。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体现国家新发展格局、适应科技创新规律演变,加强国家重大任务、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投入的统筹力度,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建设。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系统化布局,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和政策支持,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高质量成果供给能力,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形态多样、定位清晰的创新主体,建立一支更可依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技术组织机制,提高原创突破能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探索适应前沿技术和未来技术的科研组织实施机制;全方位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引领性、前瞻性技术布局,建立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机制。

健全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的政策贯通衔接,强化人才培育与项目、基地建设的结合;注重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造就关键领域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稳步加强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引导和行动协调,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社会组织等多重政策工具,引导企业资金、金融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政府财政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投入力度,建立长周期持续稳定支持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着力优化科研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加强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统筹发挥政府、单位和学术共同体对科研活动的外部规范和自律作用。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强化价值观引导,实行负责任的创新。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尊重创造、包容失败、释放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提高创新体系对外开放度,提升科技开放合作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突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壁垒,进一步拓展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开放程度;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扩大民间科技合作开放交流。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基金,实施访问学者计划,让更多年轻人来中国深造,为世界培养人才。在开放的同时也加强科技安全管理,应对风险与挑战。

(作者:贺德方、汤富强,科学技术部;刘辉,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