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谈林散之的执笔法

发布时间:2022-07-25 16:50: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罡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林散之,执笔法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左)和林散之研究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在访谈前

临帖卷有四时春,脱俗书成一家法。

2022年7月17日上午,《追忆草圣林散之》摄制组一行5人来到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39号成贤公寓,采访拍摄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

庄希祖,曾用名庄熙祖。斋号,天方一阁、劬斋。1942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1972年拜林散之为师,还师从书法大家萧娴、高二适、章诚忘。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庄希祖多次参加省内外、国内外书法展,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书风隽秀。特别是楷书得到林散之的赞赏,林散之钦点庄希祖用楷书刻印《江上诗存》诗稿。庄希祖是学者型的书法家,书法史论造诣极深,《非碑论》等数十篇论文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并见诸专业报纸杂志。编著有《书法篆刻》(与黄惇、李昌集合作)《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林散之讲授书法》,专著有《毛笔字入门》《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卷》第二十卷、《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等。庄希祖跟随草圣林散之学习书法长达17年,深得林散之的真传,林散之把庄希祖、章炳文、陈慎之三人称为“三星”。

王罡:庄教授,你好。请问你是哪一年跟林散之学习书法的?

庄希祖:1972年。

王 罡:“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十分重视执笔的方法。西周开始制墨,秦国大将蒙恬发明毛笔后,便有了执笔法。东晋王羲之用的是二指单钩法,宋代苏东坡用三指执笔,清代包世臣是三指执笔、何绍基用的是“回腕高悬”执笔法。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左)正在给林散之研究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讲述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执笔法

庄希祖: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五种:单苞(钩)法、双苞(钩)法、握管法、拨灯法、回腕法。在这些执笔法中,有的是言之有理,有的没有操作性。如果按手指来分,可分为三种:两指、三指和五指,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悬腕或悬肘。

王 罡:请问林散之用的是什么执笔法?

庄希祖:林老在《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中写道:“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16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以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后来又说过是“双苞回腕法。”

王 罡:是谁把“双苞回腕法”传授给林散之的?

庄希祖:是乌江范培开先生。范培开精习唐碑,喜好草书,20世纪20年代就在上海卖字,日本报纸还报道过他的事迹。后来回到乌江,以行医为生,写字酬世。范家是望族,说起来和林老家还有点亲戚关系。林老从小喜欢翰墨,16岁就写得一手行楷,过年经常给左邻右舍写对联。范培开认为,林老是可造之才,于是就传授书法之道。教林老双苞悬腕,中锋用笔。要林老临帖先从唐碑入手,然后上到魏晋及宋以后诸位大家,博采众长,还送给林老一本颜真卿的《李元靖碑》。古代信息十分闭塞,书法技艺主要是靠自己摸索。有的人终身学习书法也不得要领。像中锋、悬腕这些书法技巧,在现在看来十分平常,网上书上都能找到,这在10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王 罡:“双苞回腕法”怎么执?

庄希祖:毛笔位于大拇指的第一关节内侧,食指中指的第一二关节之间的内侧与无名指第二关节的外侧之间,小拇指贴在无名指下。手指执笔要有力量,要实实在在地执住笔管,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拇指中部不强调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样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方便运笔。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示范林散之双苞回腕执笔法的执笔姿势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示范林散之双苞回腕执笔法的执笔姿势(特写一)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示范林散之双苞回腕执笔法的执笔姿势(特写二)

王 罡: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执笔法与现在通行的五指执笔法有什么不同?

庄希祖:简单地说有三个不同:笔的部位不同,灵活性不同,力度不同。

王 罡:用“双苞回腕法”有什么好处?

庄希祖:林老为此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论执笔:“执笔之法,双钩盘肘。力在笔中,笔随手走。如锥画沙,如屋漏痕。不传之秘,先贤所守。”这里的“双钩”就是双苞,通俗一点说,好处在于具有运笔灵活,笔力易聚易发,活动范围大。书写舒展,字形饱满,笔画有力。林老成了大家之后回忆说:“我从范先生学书法,得益颇大。我用悬腕写字全亏范先生的教导,本来我写字是伏在案上,全用笔拖,不懂得也不敢悬腕,从范先生学书后才懂得悬腕之法。悬腕,用笔才能灵活,运转自如。”当时的悬腕为林老后来的悬肘奠定了基础,林老书写时用悬肘回腕法,手臂半径大,空间较大,适合写大字,写草书。笔画兜裹,运转自如,势圆气满,字无圭角,能留不滑 ,笔锋中正,力透纸背。

王 罡:1970年除夕,一次偶然事故,林散之在乌江老家澡堂里洗澡,不慎滑入开水池,全身烫伤面积百分九十,右手五指粘连在一起,医生将大拇指、食指、中指一一切开,分个包扎。痊愈后,只有三个手指活动自如,可以执笔写字。而小拇指和无名指与掌心粘连在一起,弯向手心,伸不直,也不能活动。请问林散之烫伤后执笔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变化?

 

林散之研究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右)正在访问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

庄希祖:林老烫伤前后执笔大致相近,还是“双苞回腕法”。伤后因无名指、小拇指无法舒展,所以笔执得比较深,大致执在大拇指的第一关节的内侧,食指、中指的第二关节内侧与无名指第二关节的外侧之间。

王 罡:像林散之这样执笔的,现在人数多不多?

庄希祖:不多。可以说极少。

王 罡:“双苞回腕法”既然有那么好处,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少呢?

庄希祖:最重要的是“双苞回腕法”难度大。1975年3月,日本书法代表团拜见林老,看到林老用长锋羊毫笔书写十分惊奇,也拿林老用的长锋羊毫笔试一试。可是刚上手,毛笔就蹋了下来,无法写字,不得不换上他们自带的软笔。1976年夏天,书法大家启功教授在北京西直门小乘巷寓所为林老草书《中日友谊诗卷》题跋时,提到林老的执笔法,他写道:“悬肘回腕,撮指执笔,纵横上下,无不如志,窃效为之不能成字,而先生笔底龙蛇,枯润相发。”启功先生想效仿林老的执笔法,结果写不成字。当然,这与执笔不熟练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双苞回腕这种执笔法难度大是肯定的,再加上悬肘,确实不好把握。

王罡:如果要学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法”具体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庄希祖: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拇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掌虚的目的是使手掌的肌肉放松,否则手指和腕部就会僵硬、紧张,不利于运笔。具体要注意四个方面:

腕平掌竖、指实掌虚、中部偏高、悬腕悬肘。

王 罡:清代康有为说的“腕平掌竖”和林散之说的“腕平掌竖”一样吗?  

庄希祖:不一样。我写过一篇论文《“腕平掌竖”考》(全国书学研讨会入选论文),文章从最早论及腕法的唐代欧阳询的“虚拳直腕”、李世民的“腕竖锋正”、韩方明的“平腕双苞”入手,将他们的腕法与康有为的“腕平掌竖”作比较,发现康有为的“腕平”与唐人的“直腕”“竖腕”“平腕”有本质的不同。最后推断唐人的执笔法实为正确的“回腕法”。康有为所说的腕平掌竖执笔法是指手腕的两个关节与桌面平行,手背竖起,须反扭其筋,手背与手臂形成夹角,这与唐欧阳询所说的“虚拳直腕”的唐人古法不一致,这是曲腕。直腕应该是手臂与手背呈一个平面,即韩方明所说的“平腕双苞”。而此时的李世民所说的“腕竖锋正”是指手腕的两关节与桌面相垂直,即手腕竖起,与包康之说的腕平相差九十度,而林老的执笔法恰恰是唐人古法。我曾专门请教过林老腕平掌竖,林老用左手抚摸执笔的右手手背与手臂在一个平面上,说这是腕平。然后又抚摸竖起的手掌,即食指至小指的连线与桌面相垂直,说这是掌竖。

 

这是康有为腕平掌坚的执笔姿势(外)

 

这是康有为腕平掌坚的执笔姿势(内)

王 罡:怎样做到“指实掌虚”?

庄希祖:宋代苏轼在《论书》中说,执笔“要虚而宽”。所谓“虚”是指执笔不能紧,而“宽”有两解:一、掌心距离笔管要宽,二、执笔要高,使之宽放。是紧是松,其实,执笔的方法如同骑自行车把握车龙头一样,初学者往往胆怯,将车龙头握得紧紧的,骑上去还会忽左忽右地摆动。熟练以后,有时一只手也能把握得很好。紧和松,是相对的,执笔也是如此。

王 罡:“中部偏高”如何理解?

庄希祖:唐代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说“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他说的意思是说执笔要“急捉”,就是要紧,要“短搦”,就是要低。苏轼说:“把笔无定法”。是紧是松,是高是低,真不好一概而论。林老常用的是长颈鹿牌的长锋羊毫笔,因此林老执笔的位置较低。还有林老的手因为烫伤,执笔相对比较紧一点。

 

林散之研究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正在听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讲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执笔法

王 罡:怎样把握“悬腕悬肘”?有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这就是:古代用悬腕执笔法,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臀部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现在这样的茶几,因为茶几相对较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到了近现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现在普遍是五指执笔法,并不提倡悬腕悬肘。也就是说,悬腕悬肘是由于古代没有板凳、桌子,不得以而为之。

庄希祖: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古代条件差,没有凳子、桌子,对书画创作有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是有了桌子,就不要悬腕、悬肘了,这是不对的。明代都有了桌椅凳子,不少名家基本上是用悬腕,特别是草书、墙上书写,必须悬腕。在日本,写书法都要悬腕。很多写草书书法家不仅悬腕,而且悬肘。悬肘,对一个书法家来说很重要,我讲一件事。一次,我给林老看我临的《郑文公》。因为萧娴叫我临《郑文公》,我临写了一年。林老来了,我把作业给他看。他讲:“手悬起来,临柳公权。” 我肃然起敬,为什么呢?他没有看过我如何写字,怎么就知道我的手没有悬起来?我的手还真的没有悬起来,是伏在桌子上写的。我想,作为一书法家,连肘都悬不起来,这怎么行呢?从此,我就按照林老的要求,悬肘临帖,书艺提高很快!

王 罡:林散之是如何悬肘运肘的?

庄希祖:林老曾对我说过:“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林老写行书或草书条幅均用坐姿,大幅书法作品除外。书写时手臂悬空并近于伸直,毛笔正对鼻梁,然后运臂、运肘并以肘带腕连写数个字,等笔已写到靠身,手臂已弯曲时再伸纸,手臂重新伸直,如此往复书写。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现场示范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执笔法。左起:书法家刘宗仁、林散之研究专家王罡、林散之学生庄希祖、庄希祖学生朱韬宇

王罡:不同的执笔法与书风的形成有没有关系?

庄希祖:有一定的关系。

王罡:有人说,林散之有时也没有用双苞回腕执笔法。

庄希祖:个别情况是有的,我就看过一次,不能代表全部。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用林散之双苞回腕执笔法写的林散之《论执笔》诗一首。

王 罡:请您把林散之的双苞回腕法再给我们示范一下,慢一点,好吗?

庄希祖:好的。

 

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左)给他最小的学生朱韬宇(中)讲完林散之双苞回腕执笔法之后,与林散之研究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合影

王 罡:谢谢,谢谢庄教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