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珊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计划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全球治理碎片化的形势下,传统援助国援助欠发达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资金能力和意愿大大降低。而面临全球化运行机制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国际社会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多样化。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期望呼声,以及中国的繁荣稳定日益成为充满风险动荡的国际社会的稳定器,中国未来将在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通过国际发展合作提供更多国际社会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包括减贫经验、农业技术合作、气候变化治理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三方合作的合作模式和筹资机制探索、创新技术合作与共享等。
中国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全球或区域政策协调与深化合作机制,并正带领新兴市场国家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正在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也已经开始为国际社会提供大量补充性或替代性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积极倡议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经济中,为跨境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分享经济、万众创业等全球化新路径打造有利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可以对全球化未来的路径、指导思想或人类社会各地域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换的游戏规则,产生巨大的引导与修正作用。中国正在探索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位一体的层面加大对国家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中国不仅可以提供比较传统的器物层面的公共产品,比如跨国高速公路、洲际铁路运输、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联通通道,还通过补充、变革、创设新的多边制度体制提供新型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基金)、跨国电子商务平台、卫星导航与海洋生态信息系统,以及包含绿色农业、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碳绿色减排技术在内的新兴科技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分享。此外,还为全球治理呈现碎片化状态的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为超越民族国家个体本位的国际政治图景和竞争对抗式的零和博弈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智慧资源,为超越公共产品缺乏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提供了动力,是中国提供给世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理念型公共产品。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担当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日俱增,全球气候变暖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剧。《巴黎协定》为世界各国设定了到 21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以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也充分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坚定态度。中国愿意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付出远超发达国家的艰苦努力。未来在技术转让、项目管理和资金等多方面,中国也将持续给予最不发达国家更多行动上的支持,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研发能力建设进行投资。继续敦促发达国家将绿色低碳减排技术尽可能地便捷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受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影响最大的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技术、知识共享
全球技术进步与全球发展鸿沟不断加大并存,数字鸿沟是全球化时代不平等的重要表征之一。发展中经济体移动宽带普及率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一半,固定宽带普及率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三分之一。尽快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中国在以技术和知识分享助力全球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将发挥独特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生关系,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激发新的全球化潜能,创造新的全球化红利。通过深化产能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带动其深度融入全球生产、消费和供应链网络之中,同时中国也通过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向全球产业链高端领域攀升,也推动中国本土技术标准尤其是数字经济技术标准走向世界。
中国将继续秉持“兼济天下”的情怀和正确的义利观加大通过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和南南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度。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共享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过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公司利润置于大众需求和利益之上的价值观不同,倡导通过创新型技术转移和知识与科技成果共享实现普惠共享包容的技术与知识体系。为使技术能够真正落地、产生实效,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对接、示范培训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未来中国将继续分享治理经验和适宜技术,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引导更多资源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破除发展瓶颈。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重债穷国的支持力度,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带动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
推动疫苗作为国际卫生公共产品的可及性
面对全球疫苗接种不平衡问题,中国始终坚定秉持疫苗全球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坚定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中国已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供应了4.8亿余剂疫苗,向近100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5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成为世界上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为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此外,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一系列支持全球抗疫的重大举措。
中国始终怀有兼济天下、大道为公、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和天下情怀,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