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尚为邻 “一带一路”上飞驰的“钢铁驼队”

发布时间:2022-10-25 09:22:2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朱彩云 | 责任编辑:

关键词:中欧,DIT,笔记本厂商,铁路大通道,飞驰

 

10月9日,兰州,首趟1200吨中欧泥炭班列正在准备卸货。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摄

时间见证着中欧班列的十年之变,随着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趟列车对国内外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重庆、成都、武汉、阿拉木图、布达佩斯、罗兹等国内外城市正成为新的进出口集散地。德国杜伊斯堡港务集团董事会主席埃里希·斯塔克曾评价这趟列车“使中德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中欧班列的开通证明,“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距离”。

---------------

时隔2000多年,由现代科技打通的新丝绸之路更加繁华,货物往来更为丰富,“钢铁驼队”——中欧班列也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纽带。

发往欧洲的货物中,“新成员”频现。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家居建材等,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如今已拓展至53大门类、5万多种。从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也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等。

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而这支“钢铁驼队”在2011年仅开行17列,还曾面临“有去无回”的境况。

时间见证着这趟列车的十年之变,随着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这趟列车对国内外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来自江苏的单靖长期在欧洲参与中欧班列相关项目,在他看来,中欧班列的出现,让重庆、成都、武汉、阿拉木图、布达佩斯、罗兹等国内外城市成为新的进出口集散地。

昔日的工业城市德国杜伊斯堡也正分享着中欧班列带来的开放红利,曾经的煤钢支柱工业被物流转运所取代。杜伊斯堡港务集团董事会主席埃里希·斯塔克曾评价这趟列车“使中德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他说中欧班列的开通证明,“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距离”。

探路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中欧班列的开行初期。单靖曾撰文分析,在中欧班列没出现之前,海运和空运两大运输方式以绝对主导地位分割国际贸易运输市场,年轻的国际铁路运输努力求生,争取着极小的市场份额。

据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副主任、规划发展处处长胡红兵回忆,2010年9月,当时在市经信委规划处工作的他被抽调进新组建的一个部门——重庆笔记本电脑物流协调办公室,为惠普等笔记本厂商提供新的物流解决方案。

这是经过各方商议确定的可能方案:以铁路为载体,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发,打通一条向西铁路大通道。这意味着货物从重庆到欧洲,不再必须绕道沿海口岸,经历半个环球的旅行。

但在早期缺资金、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开辟一条向陆而生的通道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合力。胡红兵说,当时他和团队成员不仅要挨个去汇报、协调、洽谈,去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每周还要走访不少企业,希望解决货源问题。

在紧张的工作中,这个年轻的团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把首趟中欧班列(重庆)“赶”了出来。2011年3月19日,一趟载着惠普在重庆生产的电子产品的列车,从重庆出发,开行16天,顺利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这之后,“钢铁驼队”的线路不断开拓。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境内已有91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

如今在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从事口岸管理工作的姚开玮,参与并见证了2013年“蓉欧快铁”的首发,这趟从成都出发的列车后来更名为中欧班列(成都)。他记得运转团队搭建初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要联系货物、与客户协商、与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合作伙伴。当得知货物在14天后成功到达波兰,客户把货物提走时,姚开玮长吁了一口气,说这是他人生的里程碑,更是成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趟列车“正逐步改变着成都发展的轨迹,提振了世界500强企业布局成都的信心”。

更多城市逐步成为中欧班列飞驰之旅的起点,这趟年轻的列车开辟出一条条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从世界地图上看,其轨迹正连点成线,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海运空运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还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生命通道”,2022年以来,已累计开行“定制班列”1150列。

改变

多年过去,不少参与中欧班列建设的青年到今天仍在和铁路打交道。用胡红兵的话来说,他和团队成员与中欧班列(重庆)一起成长。

曾担任过“苏满欧”(苏州至华沙)中欧班列德国站运行负责人的单靖,总会拿出中欧班列运行地图,向认识的新朋友推荐来自祖国的跨国列车。他说,中欧班列让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大家都是为了完成同一件事情,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一批敢于尝试的青年为这支“钢铁驼队”寻路,也感受着中欧班列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今年发布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借助中欧班列开辟了出海口,将小麦等优势产品经中国发往东南亚市场。依托中欧班列,成都成为以整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等资源和五金机电为主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入驻企业超过5万家。一批国际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在重庆建立货值百亿级的保税分拨中心,促进重庆外向型产业产值实现30%左右的增长。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吸引一批制造企业落户,带动了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郑州、武汉等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产值均实现显著增长。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曾撰文分析,中欧班列正在改变内陆城市的产业格局和开放格局,助推西部地区走向开放前沿。2017年,他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市调研发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阿拉山口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据阿拉山口海关监管二科四级主办道日娜介绍,自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经阿拉山口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共计81条,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日均通行16列,单日最高可达28列,可到达德国、波兰等18个国家。

而在万里之外的德国杜伊斯堡,改变也正在发生。杜伊斯堡平均每周有60趟中欧班列往来中德两国之间,几乎占据中欧班列数量的1/3。据单靖了解,当地有超过5万个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同杜伊斯堡港相关。随着中国的班列平台公司进驻、中国的物流供应链企业聚集,这个过去烟囱林立的欧洲传统工业城市正焕发生机。

单靖记得,2014年3月29日,超过250人在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见证了一列满载IT产品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抵达。时任北威州州长的克拉夫特说,中欧班列不再是单纯的物流运输项目,新丝绸之路代表的是中德两国之间“充满活力的贸易关系”。

助力全球开放合作

在跨越亚欧大陆的旅途上,中欧班列把中国制造和中国机会与世界共享,也捎回欧洲产品与欧洲希望。

在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载着来自重庆、武汉和义乌等地的衣服、玩具和高科技电子产品而来,又带着德国汽车、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红酒、米兰服装等货物返回中国。

“相比诞生初期,中欧班列吸引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企业的关注和参与。”在单靖看来,沿线国家企业看到了参与中欧班列项目带来的机会,并把这种机会不断扩展开去,进一步提升了中欧班列的影响力。赵磊则分析说,中欧班列缩短了中欧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更是让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中国,也让西方国家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从“有去无回”到“满载而归”,飞驰的中欧班列逐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成为沿线国家广泛认同的国际公共物流产品。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高柏曾在2017年出版的专著中,以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发布中欧班列发展规划为重要时间节点,将中欧班列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自由探索、蓬勃发展与规范提升三个时期,认为中欧班列进入规范提升期后,如何使中欧班列品牌价值最大化,将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面临的新课题,围绕中欧班列发展起来的物流产业是支撑欧亚大陆大市场的一个重要产业。

2016年6月8日,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印上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当日分别从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苏州、东莞、义乌8地始发。此后,中国开往欧洲的所有中欧班列全部采用统一标识。中欧班列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被称为“新丝路上蓝色长龙”的中欧班列仍在助力全球开放合作的路上继续驰骋。在单靖看来,中欧班列的产品和服务正不断细化与创新,中欧班列行业发展也从初期追求发运数量转变为现阶段的注重质量发展。系统总结中欧班列近年来发展情况的《报告》也在展望部分的最后提出:“伴随着全球化的潮流,中欧班列必将继续乘势而上,使亚欧大陆‘万里尚为邻’的梦想绽放新的光彩”。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