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力量

发布时间:2022-12-26 09:08:04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李其荣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中国,华侨,华人,文化,国家

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并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展望未来,在促进世界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对话协商、文化上交流互鉴、环境友好上同舟共济等方面,华侨华人都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外侨胞是中华文化海外继承者和传播者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最活跃的传播媒介。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是凝聚中国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商务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物产。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7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从现实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庙会、巡游、灯节、广场庆典、新年音乐会、春节晚会、烟火表演等多种类型的春节文化活动已在世界范围内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34座城市全面展开,10余个国家已立法将中国春节列为公众假日。国侨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派出的国家级艺术团体已在全球109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214个城市完成了320场演出,海外观众达400万,网络及电视观众数以亿计。这样庞大的数字不仅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是通过在海外的不少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如中餐馆、各种武术班或者团队,还有舞龙、舞狮,当然还包括中医等等。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著增强,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愿望强烈。目前在世界各地开办了2万所中文学校,成立了几万个华侨华人社团,活跃着数百家华文媒体,以及独具特色的唐人街等等,都直观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气息,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积极支持他们开展人文交流,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伟大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每一名华侨华人都是一个传播载体;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社会中的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人企业、华人庙宇等等,都是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华侨华人自觉地承担起了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中华文化活动,比如艺术、武术、龙狮、龙舟、美食、中医、节庆等,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昭示了中华文化在哲学、伦理、道德等思想内容与形式上的博大精深。

人文交流不仅是提升、扩大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杠杆、影响国际关系秩序走向的重要变量和化解国际社会矛盾争端的“润滑剂”。新时期,扎实推进人文交流,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外交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华侨华人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比如,情感和文化是“一带一路”中最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能量源泉。没有交流就没有生意,民间交流促进了经贸合作。华人华侨长期生活在海外,对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大海外侨胞,特别是海外的侨团、侨社、侨媒,仅华文媒体就有1000多家,具有跨文化、跨国界的特殊地位、综合实力和人脉网络,他们在报道新闻、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中外思想的时候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华侨华人在海外地位的提升、族群意识的觉醒,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汇聚力量,为推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维护和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华侨华人推动人文交流,主要表现在:第一,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的理念,主张“仁者爱人”、“天下大同”。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道家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等。华侨华人一直是“以和处世”、“以和立世”。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讲“缘”、讲“信”,致力于体现中国讲信修睦,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意识,展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第二,推动侨乡文化绽放光彩和华侨精神薪火相传。华侨华人对乡土非常挚爱,与家乡的情结是很深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侨乡文化。侨乡众多的宗祠、古厝、族谱、侨批,以及海内外共祖同亲的血缘纽带永不割断;华侨华人带到沿线国家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成为纽带,如厦门南普陀、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等宗教和湄洲妈祖、泉州天后宫、安溪清水岩、晋江龙山寺、古田临水宫等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一直传衍下去。华侨华人磨砺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华侨精神。以陈嘉庚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是一面重要旗帜,激励着华侨华人坚定爱国之心,深怀报国之志,应该继续弘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推动华文教育的世代传承和多国语言互通。目前有2万所中文学校遍布世界各地,东南亚不少国家的侨社十分重视华文教育,注重华裔青少年寻根和游学。侨社是推广华文教育的主体,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华侨华人长期耗资兴办华文教育,早在19世纪初华侨就在马来西亚创办华文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也是华侨华人社会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近几年来各国掀起了汉语热,可通过大力推广汉语教育,输出中华文化,着力语言互通,造就更多“中国通”。与此同时,海外华侨华人谙熟住在国语言,有多语种的优势,从而成为中外各种交流合作的桥梁。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展示者。华侨华人把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带到海外,把东方的文明传递到世界各地;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西方的文化,把西方文明带到中国。现在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更加紧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显著增强,对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愿望也更加强烈。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中国侨联着力打造的“亲情中华”主题活动,创办7年,在64个国家演出650场。现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慰问海外侨胞、服务公共外交、加强中外友好的重要品牌活动。

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历史进步中具有独特功能,人文交流是桥梁、是纽带,是渠道。所谓桥梁作用,意在人文交流是人类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所谓纽带作用,意在人文交流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所谓渠道,意在人文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和交流的渠道,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广泛性,是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基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华侨华人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了互联互通社会根基。

海外华文媒体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

自1815年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诞生起,海外华文媒体至今已有200年历史,累计出现约5000种。20世纪后半叶以来,华文媒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在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总数有1019家,其中报纸390家,杂志221家,广播电台8家,电视台77家,网站250家,已成为国际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海外华文媒体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特殊纽带。海外华文媒体发挥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功能。华文媒体了解中外情况,容易塑造为当地民众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国家形象和话语体系。同时,海外华文媒体立足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中国价值理念,有利于帮助塑造华侨华人的良好形象和中国的国家形象。海外华文媒体具有聚合海外中华儿女的功能。海外华文媒体在“反独促统”、推动中国发展与进步、促进中国与各国友好合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海外华文媒体具有促进中外友好合作的功能。海外华文媒体期盼中国繁荣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它们有着全球信息采集和研判能力、深厚的中外政商学研人脉网络、兼容并蓄的跨文化视野独特优势,对促进中外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华文媒体发挥了独特纽带和重要作用。以印尼为例,从1952年开始,印尼华社每年都组织华侨华人回国观光。观光团成员返回后,各地华社不仅组织座谈会,邀请观光团成员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新貌,并且观光团成员还在当地的华文报上,如印尼的《生活报》(雅加达)、《新报》(雅加达)、《大公商报》(泗水)等,撰文发表大量新中国观感,颂扬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称赞“祖国太可爱”。通过这些华侨回国观光,新中国的崭新形象,随着华人的宣传而被印尼华侨华人社会认同与拥护,这对争取侨心,凝聚侨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使大批华侨华人回国探亲、升学、就业、投资,同时也为新中国在印尼侨社与台湾政权争夺政治空间与社会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往外国人了解中国主要是靠外国媒体,而这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实际是有选择性的,充满大量的误解和曲解乃至攻击。要想让外国公众更好地认识真实的中国,还要指望中国媒体来发挥作用。在海外搭建属于自己的话语平台。1996年,被誉为“全欧洲第一家私人办的中文报”的《欧华时报》在意大利创刊。意大利温籍侨领、《欧华时报》社长廖宗林坦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意两地文化的传播者,让华人更好地融入意大利,让意大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华人。报纸从创刊的那天起,廖宗林孜孜追求,坚持每期刊登一个“温州新闻”版面。2004年开始,每期增加到4个“温州专版”,涉及温州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几年发展,《欧华时报》业已发展成为全欧洲的第二大中文报纸,成为了欧洲华人了解家乡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更成为团结华侨、凝聚力量的纽带。2006年,温州人王伟胜,收购了阿联酋国家电视台,改名为阿拉伯·亚洲商务卫视,成为中国民营资本成功进军海外传媒市场的第一人。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际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播能力的提升,全球华文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华文媒体本身应该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全媒体态势下华文媒体的创新与转型,发挥华文媒体报道中国的独特优势,建立融通中外的“华文媒体华语体系”。

华侨华人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一带一路”建设既离不开中国的引领和推动,又离不开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需要汇集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方面,公共外交工作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公共外交对扩大中外人文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了解与认知,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华侨华人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走向世界的公共“外交家”。以海外温州人为例。海内外温州赤子凭借自身的智力与财力,让世界看到了积极向上、生动真实的中国人形象,成为了中外交往的民间大使,为改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起着日益凸显的作用。祖籍温州永嘉的潘永长原本是意大利罗马一名普通华商。他在2004年罗马市新设移民议会选举中当选为议长。在议长任期满后,他出任了移民执行委员会主席,频繁地往来于罗马与温州之间,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牵线搭桥的工作。

在中非西海岸的加蓬共和国,有一位知名的华商英才,他就是来自中国温州的徐恭德。他是GADICOM总裁、德嘉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加蓬华侨华人协会会长,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长期以来,他凭借其在加蓬的社会地位及与上层社会各界的深入交往,在促进和加强中加友好合作关系,在维护中国形象和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在促进非洲国家坚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立场上,默默地做了大量的鲜为人知而卓有成效的重要贡献。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2003年成立了加蓬华侨华人协会,该协会是代表所有旅加中国籍华侨和华裔血统华人的唯一民间组织,是中加两国政府共同承认的合法的社会团体。宗旨是团结全体旅居加蓬的中国人和其他友好人士,为促进中加两国人民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进步,繁荣与强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奋斗。在商业上,他以“温州大使”的形象带动更多温州人往非洲发展,热心帮助当地人和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华侨华人因其自身内在的“中国属性”一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与和平使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载体和窗口,也是推动中国对外关系进步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当前,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结构性压力以及交往过程中要应对的误解和摩擦。华侨华人作为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间的一个桥梁和载体,自然承担着一定的国家使命。他们加入所在国国籍后,仍保留着华族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更关心中国发展,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制度设计与创新很多也是由他们献计献策制定出来的,如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华侨华人的政策建议。

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中国公共外交中一支积极重要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可以从主体性、针对性和参与性三个方面转变思路,调整相关政策,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优势和作用。华侨华人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善的周边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

华侨华人是我国拓展民间外交的友好使者。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大部分国家的欢迎,也有少数国家仍有疑虑和偏见。随着华人华侨数量的迅速增长、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社会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华侨华人逐渐成为沿线各国的重要群体,可广泛参与推动非政府组织、智库和社会团体的交流,成为一支活跃在国际社会重要的民间力量;可积极向国外各个方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发展的特点、成果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能让邻邦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努力展示一个开放、友好、自信的中国。华侨华人还可作为民间使者,与非建交国家交往交流,凝聚共识,培养感情,从而使“一带一路”成为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民间手段开展工作,目的是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侨务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海外6000万侨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天然桥梁。

结语

华侨华人可在公共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华侨华人的优势,引导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对于促进他们自身事业发展,还是助力中国、侨胞住在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将大有作为。华侨华人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海外,把东方的文明传递到世界各地,为促进我国同有关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侨华人发挥自身优势,牵线搭桥,是促进中外友好的民间大使,华侨华人在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其荣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主任、教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