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草堂

发布时间:2022-12-28 17:36: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罡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林散之,草堂,江上,草书,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的风格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江上草堂,是林散之的故居,是林散之早年学习生活的地方。

江上草堂,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西南的林蒲社区。1920年,大家庭分家,23岁的林散之开始经营自己的“乐园”,以缑山山坡老宅为基础,用教书所得的薪金在附近买了几亩山地,加在一起共12亩,分成为4块。2块地栽柿树,约7亩;1块地栽桃树,约3亩;1块约2亩,其间盖草屋3间,作为书房。旁边栽杏树、枣树、桑树、槐树、檀树、柳树、枫树等。林散之给草屋取名“散木山房”,后来改为“江上草堂”。因地势较高,附近都是农田,没有成片的树林,方圆5公里之内,目力所及,都能远远地看到江上草堂。春天,桃红杏白,生机盎然。站在江上草堂前可以看见两公里外的长江,风帆点点。夏天,万木扶疏,百鸟争鸣。雨后便是浓翠欲滴,整个草堂淹没在一片绿荫之中,显得异常宁静、祥和、凉爽。秋天,枫叶如丹,芦花飞絮。熟透了的柿子,沁出阵阵清香。冬天,青松傲雪,翠竹挺立,腊梅吐蕾,此时的江上草堂一带就是一幅天然的北宋大画家李成笔下的寒林画稿。江上草堂,简直像人间仙境,特别是诗人、画家、书法家在这里都会诗兴大发,画意顿生,挥毫泼墨。有人说江上草堂像陶渊明住的栗里,有人说江上草堂似王维住的辋川。

江上草堂 林筱之作 徐志伟 收藏

林散之多次赋诗赞美江上草堂。早在1921年,草堂建成之初,林散之就借用宋代翁森的诗,用工整的小楷认认真真地书写了一幅《四时读书乐》,把草堂当作他在大千世界中读书吟诗的乐土。1928年写了《草阁》:频年况味着青衫,草阁山中野兴酣。蛙鼓无聊声阁阁,雁书有信影三三。家贫市远微尊酒,世乱人稀绝笔谈。窗竹萧条春已暮,几回风雨忆江南。1940年春天,林散之又写了《草阁》二首,对江上草堂的近景、远景进行了描绘 。诗中写道:门外垂垂柳,江寒草阁阴。帆从天际远,水向岸边深。悱恻青山梦,蹉跎黄卷心。繁声久不弄,好鸟有同音。

林散之经常邀请文人雅士到江上草堂聚会。有和县的刁遁庵、唐一斋、夏伯周,芜湖的杨天遒,乌江的许朴庵、邵子退,滁州的章敬夫,全椒的张汝舟等。林散之在《喜章大来》诗中云:斯人昨日来,卧我蓬蒿宅。山水话平生,风雨坐终夕。1932年秋天,林散之请夏伯周到江上草堂吟诗作画,特地以草堂为景专门为他画了一幅山水。画面的远景是高山耸立,近景是山间流水,树木成荫,草阁位于其间,一位高士正在专心读书。林散之画完后在左上方题诗:野水空寒草阁虚,闭门聊自读吾书。不知近日秋多少,只觉庭枫叶叶疏。这首诗讲的是林散之自己在江上草堂闭门读书,因为时间长,太投入而不知道季节的转换。查看有关资料,到江上草堂比较多的是乌江的邵子退。林散之大女儿林荪若在《父亲艺术初缮》中回忆:“乌江邵子退四叔,与父亲总角之交,读书甚多,精于鉴赏,为人蕴藉温文,甘棠遗爱。合肥张渡大叔,与父亲更是莫逆,相距虽遥,而鸿音不断,暇时即来江上草堂,文酒盘桓。其他卓午停车,座上客常满。各抒己见,评论前修,条分缕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林散之在江上草堂创作了大量作品。1926年,林散之在江上草堂完成了《山水类编》的编纂,包括总论共29卷,35万余字。清稿时,林散之用楷书抄写,部分由学生范培贞代抄。《山水类编》分门别类,汇集了前人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那时,林散之才29岁。一天,林散之在江上草堂画了一幅国画,叫《陶渊明醉酒图》,颇为得意,便呈给老师张栗庵。张栗庵看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很用心,现在画得还行,要进一步发展,还要拜真师。我的同学黄宾虹,在上海名气很大,你可以拜他为师。林散之去上海前,在江上草堂又创作了《钟馗》《东方朔》《风尘三侠》《孟浩然踏雪寻梅》等十几幅山水画。在诗词方面更多。如《题画三首》:我爱黄山,徒师面貌。千峰万峰,笔所难到。前贤后贤,思肖不肖。欺世之作,古今同诮。信手拈来,岂辞破碎。似醉还醒,虚灵不味。《论画》:画之玄机,领悟为最。春山秋山,如醉如睡。造化精英,真灵所寄。得其一偏,讵云三昧。愧余苦学,七十四岁。穷年汲汲,行成蓬累。不辞晚景,力追前辈。新月媚人,光延宝内。《偶题》:我书意造本无法,秉受师承疏更狂。亦识有人应笑我,西歪东倒不成行。《论书》: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还有针砭时弊的诗。1946年春,安徽省省长李品仙先后3次派人来接林散之去合肥,说是到他那里去“玩玩”。林散之最怕和官府接触交往,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去,第三次不好再拒绝了,只好前往。李品仙接待的规格很高,吃的是山珍海味,餐餐有人陪同。十几间房子组成的大“公馆”,只安排林散之一个人住,门外军人站岗,戒备森严。合肥的朋友想见林散之,手续繁多,相当困难。林散之感到很不自在,像进了牢房似的。李品仙接见林散之后,请他出任“省府顾问”。林散之以耳聋,还有江上草堂事多走不开为由,婉言谢绝了。这种环境,林散之哪能生活下去?应酬了10多天,就急忙告辞回到江上草堂,就好像从污泥浊水中回到了清静的世界,感到一身轻松。然后作《居贫》诗一首:退食宜中野,居贫自上流。破窗灯影乱,古砚墨光浮。一夜梦魂冷,千山岁月遒。如何有朝请,名字到诸侯。

图为1998年重建的江上草堂。林散之长子林筱之向王罡(右)介绍后,两人在门前合影 摄影师陈希摄

更重要的是,林散之的成名作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就是在江上草堂完成的。1972年前,林散之在南京书画界是一个普通的画师。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北京《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准备出版一期特集,计划在其中安排一项内容:“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以回击日本流传的“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的言论。这项工作具体由编辑韩瀚负责,当时任新华日报编辑的田原被借调到《人民中国》编辑部,协助出版这期特集。田原对林散之的草书一直评价很高,经常为林散之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而鸣不平。这次机会来了,便积极向《人民中国》编辑部和韩瀚推荐林散之的草书。1972年8月初,韩瀚来到南京征稿,到了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亚明的寓所杨将军巷23-8号,把征稿的目的和要求告诉亚明,请他推荐几个江苏的书法家。亚明先找了几幅作品,韩瀚觉得都一般,然后从一个老式抽屉里拿出一幅没有装裱的手卷。在打开前告诉韩瀚:“这是一个怪老头,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你看看再说。”随着手卷的展开,韩瀚面前顿时一片亮光,马上说道:“好!好!”之后又说:“我在北京一位朋友家看过一幅王觉斯的手卷,当时的感觉和现在差不多。”亚明一听,也神采飞扬起来。竖起大拇指说:“怎么样?中国还是有人的吧!”然后亚明介绍了林散之的具体情况,并答应给韩瀚寄两幅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正在江上草堂创作草书的林散之接到亚明的信后,以《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为内容,写了好几幅,落款还注明了时间“七二年八月”。林散之从中挑选了3幅,于8月15日寄给亚明。林散之在信中说:

“亚明同志:惠书敬悉,知近况一切佳胜,为慰。承介绍拙书《人民中国》杂志印行,甚感!甚感!唯工力浅薄,不堪应付,有负所托,兹特书写几幅,检其可入目者三件寄来,希即检阅,倘能供应即望先交裱背铺‘旧渊海阁’张鉴然兄处托一下,以免皱折,其款或由组里付或由私人付,以后再算也可也。”

图为1972年8月15日,林散之在江上草堂给亚明写的信

图为1972年8月15日,林散之在江上草堂给亚明写的信(放大版)

亚明收到林散之的信和作品后,将作品直接寄给了韩瀚,没有托裱,可能是考虑到托裱时间长,托裱后不方便邮寄等原因。韩瀚离开南京后,又去了苏州、上海等地,征集作品两个多月,回到北京时,亚明已将林散之的草书寄到了。之后,韩瀚和田原就把林散之的草书送请启功评定。启功当时住在西直门小乘巷的平房里,身体和心情都不好。听说《人民中国》杂志要出版“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心情好了许多。韩瀚把林散之的草书用唾液粘在墙壁上,启功坐在椅子上看,然后站起来,走到作品前细看。过了一会,启功脱下帽子,对着林散之的草书三鞠躬。“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用彩色铜版纸在《人民中国》1973年1月号刊出,向日本全面展示中国的书法水平。林散之的草书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排在第一,接着排在后面的是沈尹默的行书、费新我的草书、赵朴初的行书、于立群的隶书、启功的楷书、顿立夫的篆书等。郭沫若的行书《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放在封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从此,林散之的名字在中国、在日本传开了!

1973年1月号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封面

在“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中,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排在第一

江上草堂,几经风雨,几经毁坏,几经重建。2006年6月,被南京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江上草堂,已成为人们寻根朝拜的艺术圣地!


相关链接:作者王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被誉为“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3次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首都卫士”纪念章,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著名旅日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有关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信札、画册、报刊、图片、录音、视频,以及其他各种文献近千件。先后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300多篇,专著有《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面向100多个国家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历时4年。《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王罡被评为“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环球时代杰出人物”,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上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