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明确定位。新起点上,江苏如何进一步构筑“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新格局,推动实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造福沿线国家及城市人民的“发展带”“幸福路”?本期专栏访谈活动邀请到了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进行解读。
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的崇高使命和最大机遇。近十年来,江苏在推动开放强省建设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方面成效如何?
沈正平:开放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应该说,江苏在努力走在新时代对外开放前列的发展实践中切实取得了很多建设性成果。
一是国际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近年来,随着青盐、徐宿淮盐等一批高铁项目建成,“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徐州铁路枢纽和淮安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持续强化,初步建立起新亚欧陆海联运体系。得益于全省9个运输机场的新一轮改扩建,我省近可通达全国、远可连接四大洲的航线网络不断优化丰富。25条业已开通的“江苏号”中欧班列线路更是覆盖欧亚22国70多个城市,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二是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江苏双向投资不断取得稳中提质新成效。2022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30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6.1%,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在江苏实际投资超230亿美元,江苏赴沿线投资额超240亿美元。同时,持续推进优势、绿色和先进产能国际合作。如苏州工业园区及柬埔寨西港特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等境内外合作园区均已成为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典范和样板。
三是“丝路贸易”持续拓展。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形势下,江苏对外贸易仍保持了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2022年,全省外贸进出口额达5.4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12.9%,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1.49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27.4%。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全省服务外包业务规模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四是人文交流日益深入。依托友好城市优势,江苏着力打造“水韵江苏”“健康江苏”“赛事江苏”“留学江苏”“智汇江苏”“友好江苏”六大人文交流品牌,丝路“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共与全球64个国家缔结352对国际友好省州和城市,430多对友好交流省州和城市,总量稳居全国第一。
全面把握“高质量”共建新要求
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如何全面理解这其中的“高质量”内涵和要求?
沈正平:一是高质量推进设施联通。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围绕“内联外畅”建设大通道大枢纽,着力推进沿海、沿江、沿新亚欧陆海联运三大通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适应设施联通的新需求,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项目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高质量推进贸易畅通。把贸易畅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着力点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坚持内需和外需、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努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着眼于长远,大力推进外贸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高质量推进要素流通。把要素流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坚持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同时,围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快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集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四是高质量推进民心相通。把民心相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聚焦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医疗等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努力塑造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优化政策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再出发
记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面对依旧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江苏应如何善作善成,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沈正平:一是加强政策创新。要围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分类制定实施政策。对于优先领域、重大项目以及重点工作,继续实施支持政策,打造更多标志性工程、示范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提升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对符合未来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等新发展方向的项目与探索,加大扶持和培育,加速孵化新的增长点。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等世界经济问题,则要及时出台稳经济、扩内需、促开放一揽子政策举措。同时,要持续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为务实合作夯实互通互信的政策基础。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要以问题和发展为导向,改革完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完善项目发展机制,建立“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储备库和项目动态跟踪预警系统;健全项目合法合规经营制度,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积极回应当地社会诉求;积极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多方互利共赢。推进完善贸易畅通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强海关国际合作及关企协作,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推进完善资金融通机制,统筹国际和国内资源、政府和社会资本、直接和间接融资,健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