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振红)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为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但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建议,“需要在管理上进行改革,以符合科研发展规律,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
王贻芳代表建议,授权部分科研机构开展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充分发挥科学家和科研单位在选题、立项、布置和分配任务方面的作用,给与自主权。具体如何操作?王贻芳代表建议可以开展以下试点工作:
政府管理部门把部分经费的选题、立项决定权交给科学家、科研单位或领域内的科学家共同体(小同行)。
选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央直属科研单位,依照其过去获得的竞争经费,按比例(如10%)给与稳定支持经费。
试点单位制定稳定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其职责使命,确定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并与中央部委签订任务书,就经费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成果目标、领域责任、国际地位等做出约束和承诺。
试点单位应利用该稳定支持经费开展核心能力建设,确保不发生“卡脖子”问题;自主部署研究项目,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获得重大成果;确保完成国家赋予的长期和重大任务,提升我国/单位在本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项目的选取应当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由试点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和外部的专家顾问委员会给出评估意见,最后由单位领导决策。
外部的专家顾问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小同行)10-20人组成,如果不涉密,其中一半以上应该是国外专家。上述稳定经费的预算、执行与成效应该接受该委员会的年度评估与审查。
学术委员会与外部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就稳定经费支持的效益做出评估,并与国际同行(类似单位)比较。根据发展趋势,给出改进建议。
上级管理部门检查并批准试点单位的年度报告与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形成自己的年度评估结果(报告),并给予奖惩。奖惩以调整稳定经费的支持比例为主,管理部门也可以调整任务书,设立新的目标,或调整管理团队,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王贻芳代表表示,“通过10-15年的努力,希望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有一批研究所能够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实现国际化管理,整体学术达到国际领先,掌握相关的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著名研究中心,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培养一批著名科学家,为2035年成为科技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