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三个故事续写中非友谊

发布时间:2023-03-22 13:53: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胜伟 黄烨 施兰 | 责任编辑:王东海

关键词:友谊医院,医疗队,中非,中国故事

中国网讯“Bonjour,sa va?”(早上好,你好吗?)“Sa va!”(我很好!)每天清晨,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的友谊医院里,当地居民和中国医生,总会用热情的话语互相问候。

去年6月,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从浙江省嘉兴市出发,执行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这支医疗队11名队员,除翻译外,均从嘉兴市属三甲医院选派,覆盖了神经内科、眼科、妇科、针灸科等专业。

在援中非的日子里,医疗队肩负祖国重托,一边救治患者,一边传授精湛的中国医术,接力续写着动人的中非友谊故事。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90后”中医师的“一枚银针”

找准腧穴,刺入、捻转、提插、震颤。上午九点,班吉友谊医院诊疗室里,一名5岁的孩子前来复诊。孩子蹦蹦跳跳,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断断续续叫着“好医生,好医生……”

孩子口中的“好医生”,就是医疗队里唯一的中医师郝亚波,也是医疗队里唯一的“90后”医生。

“医生快帮我们看看,孩子感冒过后,一侧身体就不能动了。”去年,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焦急地来就医。郝亚波问诊后,确定了孩子偏瘫的病症,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幸好来得及时,再拖久一些就要落下终身残疾了。”

第一次针灸时,银针从孩子的头皮扎进去,孩子瞪大了双眼。郝亚波一边快速行针,一边轻声安抚,还教孩子讲中文。

后来,孩子每周都会到针灸科“报到”。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孩子身上出现:原本不能动的脚慢慢有了力气,先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可以行走,后来可以独自晃悠着走路了,再后来偏瘫的手也可以拿起东西了……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孩子独自走进诊室,用稚嫩的童音对郝亚波说了一声“谢谢”。

一名法国来的患者踝关节肿痛是用温针改善的;中非某患者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是用电针治疗的;一个新手妈妈的“妈妈手”是用小针刀治愈的……中非只有雨季和旱季两季,疼痛病患者就诊量很大,尽管交通极为不便,但中医诊室外的长廊上每天总排着长队。

郝亚波用肢体语言和“蹩脚”的桑戈语、法语与患者沟通,并充分发挥中医“望闻问切”之长,开展多种治疗。

“语言障碍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大量出汗。”中非地处热带,白天气温可达40℃,去年,郝亚波和队友每天都穿戴着防护服、防护口罩、面罩等,被包得密不透风,“水汽会聚集在面罩上,出汗多了还容易脱水。”为了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郝亚波每天看诊前都会一口气喝下500毫升左右的水,保证身体水分,尽量避免因脱水影响工作状态。

“医道无界,中医正在走向世界,我们年轻人要扛起更多责任,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郝亚波将想法付诸行动,他向当地医生传授针灸技术,已有当地医生能独立进行简单的针灸治疗。他还把中医文化搬上班吉大学的课堂,“圈粉”一大批学生,甚至有人许下赴中国学中医的心愿。

作为一名“90后”中医师,郝亚波想用中医来为患者缓解病痛,也想让更多非洲朋友了解中国文化。

保罗医生的一台手术

“做得不错!进步很快!”

班吉友谊医院手术室,在成功独立完成了一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医疗助手Paul(保罗)得到了他的师父——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眼科医生章友美的表扬。

班吉位于赤道附近,白天紫外线强,常年高温,当地人眼部疾病年轻化情况突出。在中国,白内障多发生在50岁到60岁左右的人群当中,但中非有许多40出头的人就已患上白内障。再加上医疗体系不完善,眼疾患者没有及时就医的条件,大多数患者直到视力低下、严重影响生活才去就诊。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就是结膜受外界刺激而导致的增生,增生会逐渐增大,覆盖住眼珠,影响视力。它的治疗方式很简单,手术切除即可。别看Paul现在手术做得无比顺畅,但半年前的他可能连手术刀都拿不稳。

时间回到去年7月。保罗作为当地安排的医疗助手,跟随章友美学习医疗技术。有一次,章友美教Paul如何给患者做眼部B超检查以明确一些眼部疾病。保罗学得很快,马上就融会贯通,之后再遇到需要做眼部B超的患者,他都会抢着说:“我来!我来!”

看着积极热情、学东西又快的保罗,章友美的一个想法也慢慢成形:“我在班吉的时间有限,能救治的患者也有限,把技术留下,才是长久之计。”

于是,保罗变成了章友美的培养目标。保罗学过眼科专业知识,不过临床技术和经验有所不足。刚接触手术时,他拿手术刀的手总是会颤抖。章友美让他去市场买些猪眼球来练习,“眼科手术特别考验医生的手部功底。多练习,熟能生巧,我的师父也是这么教我的。”

在章友美的鼓励下,保罗进步明显,短短两个月后,再拿起手术刀,双手已经十分沉稳。

如今,像翼状胬肉切除术这样的基础手术,章友美都会让保罗来做,自己则在一旁观察,总结优缺点,术后进行复盘,帮助他进步和提高。而白内障等较复杂的眼科疾病,章友美在看诊和手术的时候都会讲解得十分详细,方便保罗学习和掌握。

“他虽然比我还大两岁,但每次学到新东西,都开心得像个孩子!”章友美也很高兴。对于许多当地眼疾患者来说,“中国医生”就是他们重见光明的“希望之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章友美比谁都希望保罗能够迅速成长,成为另一道“希望之光”。

章友美和队员们想尽办法把知识、技术和经验留下来,希望在离开之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收到的两份礼物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结识中国医疗队,尤其是妇科张丽霞医生,您对我家的亲切关怀让我倍感荣幸。得益于您的高超医术,我的妻子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手术非常成功,我的妻子现在已经康复……”

一次夜间,妇科医生张丽霞又一次拿出了珍贵的礼物——一份感谢信。

一次,张丽霞接诊了37岁的中非女性Gbonou Guylaine。当时,患者经期延长伴经量增多已经有两年多,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妇科彩超显示,她可能有子宫内膜息肉。“为减少创伤,我思考后还是决定给患者进行微创的宫腔镜手术。”张丽霞的这个决定下得其实并不容易。

宫腔镜手术在中国十分普遍,但在班吉友谊医院已有五年没有开展过,一来是因为当地医护人员没有经验,二来是医院电压不稳,时常停电。张丽霞做好各种设备消毒的工作,还需要找来备用电源以防不时之需。

终于,在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的密切配合下,班吉友谊医院近年来首例宫腔镜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两小时,Gbonou Guylaine就能下床走动了。惊喜之余,她紧紧拉住张丽霞的手说:“没想到睡了一觉手术就做好了,谢谢中国医生!”全程观摩学习的非洲同行也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呼微创手术很神奇。

令张丽霞没想到的是,一段时间后,Gbonou Guylaine的丈夫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医院,字里行间都是最质朴的感激。

“对我们来说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诊疗,而对于患者一家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王宝祥感慨道,患者质朴的感谢总是能让队员们感动。

几个月来,队员们抓紧每一天的时间,尽其所能诊治患者。截至3月20日,医疗队已完成门急诊19355人次、手术520台次,实施辅助检查3476人次。

浓浓的中非情谊令人难忘。去年中秋节,中国医疗队队员自己制作月饼,分送给当地同事和患者。今年元旦,一名当地人给医疗队送来了一瓶自己炒的花生米。“他用空啤酒瓶装了满满一瓶,每一颗花生米的外皮都去掉了,他说要祝我们新年快乐。”王宝祥说,这是医疗队收到的又一件珍贵礼物。

“援非之路,我们走了万里,中非友谊、中非医疗合作,要尽我们所能做好。我们要继续发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王宝祥说。(朱胜伟 黄烨 施兰)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