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智库解读>

释放制度红利 畅通经济内循环

2023-04-27 10:43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黄庆华、王浩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逆流、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出现了深度调整。立足国内、深化改革,畅通循环、做强市场,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环境,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选择。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研究阻碍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制度约束,消除制度弊端,加强畅通内循环的制度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内涵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循环流动经济思想是经济内循环理论的重要源泉。经济循环理论起源于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魁奈的代表性作品《经济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并拓展了这一思想,称其为“社会再生产图示”,即把静态的经济看成在每一时期都会周而复始循环流转的过程,每个经济主体都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最后回到原点,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个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与深化制度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其次,依靠消费和投资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需求侧。主流经济学将出口、消费和投资视作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经济外循环关系密切,内循环主要是消费和投资。因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并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发挥投资的关键支撑作用,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最后,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内循环的供给侧。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而技术进步源于创新。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综上所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实质是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侧提质升级、创新驱动的供给侧结构优化,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内生循环。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投资、创新循环畅通的制度支持体系,从而实现依靠消费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与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的新“三驾马车”,协同推动经济增长。

破解我国经济内循环的主要约束

现阶段,我国在供需能力释放、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统一大市场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存在制度藩篱,为畅通经济内循环带来约束。

一是过度行政干预的约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过度干预市场,造成市场扭曲、市场分割等问题,阻碍了国内经济大循环。

二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约束。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城乡二元体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一体制显现出更多负面效应。城乡差别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等,严重阻碍了要素在城乡间的循环流通。

三是企业家精神弘扬的约束。企业家创新是开启经济良性大循环的关键。在一些地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扼杀企业家精神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塑造弘扬和激励企业家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打破制度藩篱的约束,就是要在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消除各种制度性弊端,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促进要素和资源有效配置。

首先,改革市场经济制度供给。市场经济制度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可以帮助资源和要素打破区域限制而循环流动,实现供需动态协调、良性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政府过度干预的负面影响,提升市场效率,抑制寻租和腐败,并推动市场充分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其次,加强城乡融合制度供给。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推动城乡间要素平等交换,加强城市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渗透,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进一步补齐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能够打通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渠道,增强农产品供给体系对城市需求的适配性,有效解决小农户家庭经营者对市场供求状况和消费者偏好信息了解不足导致的农产品结构性供应不足或供给过剩问题。

最后,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供给。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优化营商环境能够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吸引、聚集发展要素,激发企业家的创业创新潜能,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基本策略

一是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居民消费实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之成为扩大消费的主力军;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城镇化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其成为扩大消费的生力军。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从“立”的角度,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提高质量和标准体系。从“破”的角度,进一步规范不正当市场竞争和过度干预市场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三是改善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围绕市场主体去繁就简,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积极营造激励企业家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广泛宣传企业家的创新故事,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营造宽容创新失败的氛围,积极培育容忍试错、宽容失败、扶持失败者再次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是以“底线开放思维+全面自主创新”引领科技创新。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和制度优化;改善制度环境,谋划人才激励的前瞻性制度布局,优化产业共性技术与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其次,加快“内循环”体系下的技术评估、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与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竞争中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安全畅通。最后,将全面自主创新摆在创新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型举国体制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迈向整合式创新战略下的世界一流企业。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东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