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科技创新>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让盐碱地不再是“不毛之地”

2023-06-05 13:24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3年6月4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振声团队培育的耐盐抗旱新品种“小偃155”在河北省黄骅市滨海潮土旱碱麦区大面积示范,通过定点、取样、测量、计算等步骤,专家组得出“小偃155”的亩产为411公斤以上, 并一致认为:尽管受到2022-2023年度冬季特强寒潮等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小偃155”仍表现出突出的抗逆高产特性。

image.png

“小偃155”专家测产。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同日,长穗偃麦草滨海草带示范样板观摩会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的复垦盐碱地上,一水未浇,春季每亩追施尿素30公斤,机播第二年长穗偃麦草第一茬小区测产折合亩产鲜草2437公斤。建立了200亩长穗偃麦草“滨海草带”示范样板,开展了长穗偃麦草栽培,制草与养畜试验,为中重度盐碱地利用提供新模式。

image.png

长穗偃麦草示范样板观摩会。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以上两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郑琪博士和李宏伟博士是李振声研究组培养的青年科学家、遗传发育所“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成员。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培育耐盐适盐特色品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涉农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和中科院部署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李振声院士推动下,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相继在盐碱地资源利用和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

继“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对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功增粮100亿斤的目标后,针对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李振声院士提出了“滨海草带”战略构想,遗传发育所布局了20余个团队围绕抗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耐盐分子解析和品种选育、盐碱地栽培技术、盐碱地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开展了系统性科技攻关,同时,结合研究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盐碱地适生作物创制与产能提升技术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于2022年自主部署实施了“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品种创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并成立“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对盐碱地种业创新进行重点攻关。经过不懈努力,研究所在植物抗盐碱机制基础研究、抗盐碱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新品种、盐碱地畜牧业循环发展等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有望在摸清盐碱地家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盐碱地障碍特征形成综合治理示范方案。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