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文化往来>

以诗语为砥砺前行的伟大祖国加油助力

2023-06-25 11:4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盛世诗语》首发式上讲话  范恒山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京城新竟陵诗派开展学术活动已经快三年了。今天是诗派丛书第二册《盛世诗语》印行后的首发式,各路朋友汇聚于此,见证这部诗集的问世。对于诗派来说,这也许可算作一件大事,但我以为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内容可能是,因新冠疫情影响长时间未能会面的朋友们借此机会握握手、叙叙旧,也谈谈“诗和远方”。今天现场的气氛热烈欢快,在我看来,即便没有洋溢出“相思相见知何日”的期盼,也是充满着“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情的。

《盛世诗语》以诗词作品为主,兼容其他,包括评论、散文、辞赋等,还有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点缀其间,品类杂陈、内容丰富。体现了集体智慧,是团结合作的产物。这非常鲜明地反映了我们这个诗派包容性、开放性和学术性、建设性的特点。诗派嵌入了古竟陵诗派的符号,只是因为起初的发起人或创立者大多祖居于“竟陵”这个地方,而活跃于明末诗坛的“竟陵诗派”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除了具有同样的对于诗词创作的满腔热情之外,京城新竟陵诗派并不崇尚“幽深孤峭”的创作风格,更不追求綦溪利跂的行事品质。这个诗派不是特定地域诗人的“私宅”,而是四面八方吟者的“公屋”;诗派不是任何性质的组织,只是一批兴趣相投者切磋交流的平台或沙龙,它最典型的功能是以诗会友、怡情悦性。从近三年的实践看,诗派的这些特点正在不断显露和日益增进。以创作为载体,集汇了一批颇具影响的诗人,也带动了一众文化大家的参与。而这个群体不仅奉献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也带来了持续的欢声笑语和深情厚谊。

诗派自然要言诗,而诗是有性格的,也是有追求的。《尚书·尧典》讲“诗言志、歌永言”,表明诗是用来抒发意志的。据说在古代,诗所言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若如此,今天它所言表的内容显然宽泛的多,几乎可以涉及到一切领域、关联到所有情感。但即便如此,诗词创作也是有一定原则的。作为一个诗派,更应该具有独特的品味与风格。这里当然不是指创作者要运用完全相同的技法,诗的格调可以有豪放和婉约,词章可以有朴实和华丽,情感可以有粗犷和细腻,意蕴可以有隐秘和浅明,这些方面的千差万别不仅符合人类的天然禀赋,而且能够带给社会百花争妍的景态和错落参差的享受,因而是应当大力提倡与积极推动的。诗词创作最应坚守的统一而基本的门槛,应当是高尚的境界和严谨的学风。我以为,这也是新竟陵诗派应当致力塑造的品味与风格。

诗言志,诗也见人。从一首诗词中,直接见到的是学识与功力,而间接见到的则是品质和修养。没有高尚的境界,是难以写出启迪心灵、教化社会的诗句的。细究起来,古代许多诗人还是颇有些家国情怀的。以唐宋名家为例,李白期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苏轼强调“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于是,我们从他们的诗作中看到了达观、远见和豪迈,也看到了忧虑、感伤与炽烈。千年前的古人尚能如此,处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就更应该锻造和树立崇高的境界,而这应当是爱国为民的精神、正直善良的品性、光明磊落的胸襟,应当是追求真理的虔诚、格物致知的执着和不断进取的追求;也应当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时代的感恩和对黎庶的尊爱。一句话,我们的诗词应当为祖国放歌、为人民呼喊。

贾岛和韩愈两位唐代大诗人用心“推敲”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诗词也是打磨出来的。写诗要秉持严谨的学风,精心写作、细致琢磨,不能浅尝辄止,不要粗制滥造。我们要学学杜甫的精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学学贾岛的严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学学卢延让的执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了“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清·顾文伟)的付出,必然会得到积水成渊、险峰揽胜的效果。

我们要知道,崇高的境界和严谨的学风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以为,其基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浩繁厚重的历史积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发展创造的坚实底蕴。学富五车、经纶满腹,必然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写诗也就能“自开奇响”(清·沈德潜)。毛主席所以能在诗坛上“千古独步”,除了拥有特殊的经历与位势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博学。就读诗而言,从“三百篇”到《人境庐诗草》,所有重要和卓越的诗篇他都尽皆搜求饱览,他对诗的研究深度即便是一些很有造诣的诗词专家也望尘莫及。《中华诗词》杂志最近发表的有关文章,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写诗时常感到理屈词穷、言不尽意,根源还在于才疏学浅,底蕴不足。二是人民群众复杂生动的社会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千姿百态的实践活动不仅给了我们丰富的素材,也给了我们真挚的情感、公正的立场和敏捷的思绪。闭门造车总是让人揪耳挠腮、左右为难,身临其境则往往令人灵感油然而生、佳句喷薄而出。贴近百姓,深入市井,就能让我们思想高洁、头脑清醒,从而纸上兴澜、笔底生辉。

由于大家的参与,诗派的成果陆续展现,在《竟陵诗韵》之后又有了《盛世诗语》。但这仍然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奔向现代化目标的新时代,我们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展示空间。在未来诗词创作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士禛)的逍遥与淡定,也要有“团团结就宝珠圆”(元·侯善渊)的理性与情怀。期待各位以光明的心境和深厚的笔力持续奉献佳作,为砥砺前行的伟大祖国加油助力。


【责任编辑:王东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