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使数字技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
2023年6月1日,“2023阿里云峰会”在广州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了《使数字技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的主旨讲话。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和标志性成果,其融合能量之大、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了当前和未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关键性驱动力量。数字强、则国家强,数字兴则区域兴。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世界正在蓬勃兴起的数字技术创新热潮,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迅速行动,采取千方百计抢占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央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也要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等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市场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比较优势明显,有必要也有能力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而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
一、把握数字技术驱动大湾区建设的着力点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要推动数字技术在如下五个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赋能:
(一)激发经济活力。比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均生产总值不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需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比重不高,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内部发展差距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要发挥数据要素的核心引擎作用,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全面实现数字化改造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二)促进体制贯通。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内地珠三角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构架上具有特殊性,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及三套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受行政区划和局部利益等的牵制,存在着行政阻隔、地区封锁等问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地区间、城市间的深入合作和一体联动。要利用数字技术跨越时空、兼容并包的品质和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点,打破体制障碍,促进机制联动,化解利益约束,促进资源要素的快捷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拓展先行先试空间,变制度差别之难为制度差别之利,化市场分割之困为市场联动之机。
(三)丰富增长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做强做大现有比较优势,而且要持续开拓发展空间,不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技术是产业交融的黏合剂,又是产业裂变的催化剂。粤港澳大湾区内外市场畅通、体制形态多元、应用场景丰富,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细分和蜕变,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形态、新场景,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经济门类,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强劲活跃发展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四)优化政府治理。“随心所欲”和“大而化之”是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因违背规律扼杀了经济运行的活力,也因责任与措施不落实导致了各种严重风险的产生或爆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积极有为而又科学运作的政府治理体系。在厘清权责边界、强化约束机制的同时,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全方位实现智能化运作,依靠体制和数字双重制约,促使政府治理和行政服务走向精、细、特、实、快、稳。
(五)增强个性供给。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断实现,获得感、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持续充实,而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共同富裕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二是个性化要求日益获得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应借助数字技术,使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一方面,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就业、文化、体育、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增强普通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体验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渗透,不断强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二、夯实大湾区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
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而数字技术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国家已作了部署,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高地和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数字技术研发、数字经济拓展机遇,夯实关键基础和支撑,抢占制高点,率先建立高水平的数字湾区、智慧湾区。要围绕完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筑牢数字经济基座,依托政、企、学、研联动和三地密切合作,做好如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按照全球领先的导向,紧扣“高端”、“一体”两个关键词,着力建设高标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推动光纤网络扩容提升,加快5g网络规模化应用,推动6g技术研发和前瞻性布局。按照国家要求,高标准建设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区域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促进云网协同建设,提高数据跨网络、跨地区交互水平,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
(二)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建立协调机制,强化经济手段,全面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重点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等的一体化研发,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的世界高地,不断推动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推进各类产业全面实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强化数字技术的定向供给,全面构建数字产业体系。重点是,加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各环节数字化改造,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全链条数字化渗透,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制造业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化数字化运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建设云计算、智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上云用数赋能”和经济社会活动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推动有能力的企业搭建并开放数字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因改造成本高、投资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造成的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托作用和大型数字平台服务企业的帮扶作用,努力为中小企业插上数字化翅膀。与此同时,政企联手打造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推进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引领示范。
(五)强化数字化转型专业力量支撑。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到技术、模式、业态、制度等一系列创新,专业力量的引领推动至为关键。建设数字经济高地,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培养和运用数字化转型专业力量下功夫:一方面,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数字化思维与组织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数字化技术与经营业务本领兼具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高、集成能力强的数字服务商,面向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具有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六)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数据资源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开放共享是数字经济和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着力解决数据封闭或分割形成的数字鸿沟问题。除了依托一体化的信息通信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外,特别要科学处理开放共享和有效保护的关系。要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推动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有序共享,打破领域间、行业间数据互通互用的技术和协议壁垒,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放利用端口。同时,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对基础公共数据与敏感隐私信息加以区别对待,做好数据安全的风险防控。
(七)大力提升全民数字素质。全民数字素质状况既关系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的状况,也影响着数字红利普惠共享水平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应把提升民众数字素养和技能放在重要位置。优化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加强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数字技能培养;运用在线教育、智能平台等各种有效手段,及时向大众传授数字技术知识与数字工具使用的方法;通过定向培训、对口帮扶、老年大学等途径,提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八)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战略导向和创新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数字技术应用、大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和管理规范;保护数字经济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平台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与创新活力;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适宜的区际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数字建设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