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文化往来>

四十年研究 四十年坚守 四十年求索

2023-09-27 14: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四卷)序

人类的迁移和流动是一种很古老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研究其在规模、方向、人口和频率上发生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移民是如何演变的,并为政策、计划和实操的有效反应提供信息。

根据2022年的世界移民报告,目前联合国对于全球情况的估计是,2020年世界上约有2.81亿国际移民,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6%。这只是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意味着留在自己的出生国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极大部分人并不会跨越国界迁移,更多的人在国内迁移。新冠疫情期间的管控导致数以亿计的人连续数月无法旅行,并使成千上万的移民滞留或陷入需要援助的困境。移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移民研究过程中需要十分严谨。《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第四卷)一书提供了一个对移民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做国际移民研究应有理论视野。实践是理论的本源,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中国梦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无穷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优势,海外侨胞对居住国和祖籍国都作出了奉献,海外侨胞是爱国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华侨华人,这对华侨华人来说也是发展的机遇,华侨华人具有创新思维,华侨华人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在中外之间起到纽带作用。[1]

第二,研究移民问题离不开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新冠疫情对全球迁移、流动和移民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非法移民治理与核查遣返研究、乌克兰难民问题研究等问题都证明,我们正处于一个相当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移民对输入国和目的国是否有贡献,这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由移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并不确定,国际移民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因此,有必要对移民的贡献进行分析。

移民在公共政治领域的贡献。华人参政意识增强,取得一定成效。在2019年5月18日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选举中,华人参政议政迈出了可喜一步,这是华人首次当选为众议员。美国华侨华人在自身发展和促进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参政,推动中美合作。

移民在社会文化领域的贡献。包括:移民对饮食文化的贡献,移民在体育方面的贡献,移民对来源国的“社会汇款”。国际移民是“祸”还是“福”,从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迁移既可以为移民及其家庭和来源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可以为来源国带来更广泛的有益影响。移民还可以为目的地国家带来经济和其他收益。 [2] 2018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移民与地缘政治、贸易和文化交织在一起,为国家、企业和社区提供了巨大的获益机会。移民改善了来源国和目的地国人民的生活,并为全世界数百万人提供了在国外享受安全、有意义生活的机会。”[3]

第三,研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海外华人无论在何处,她的根在中国。因此,海外华侨华人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华侨华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是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是中国和平统一的促进者。首先,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反对霸权。其次,安全上,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人类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化解分歧的最好办法是协商,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铲除恐怖主义滋生蔓延土壤,维护国家安全。再次,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互通有无,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再其次,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最后,在生态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我们应采取务实行动加快绿色转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侨华人是独特力量。首先,海外侨胞是中华文化海外继承者和传播者。其次,华侨华人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再次,海外华文媒体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

第四,探索引才引智、人才移民政策与海外人才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引才引智事业发展,始终将引进国外人才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去统筹谋划,对引进海外人才作出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准绳。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对国际国内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探索技术移民,有必要总结欧美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与效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移民政策。2003年,中国提出要制定技术移民法,2010年4月,中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因此,积极探索实行技术移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过两次留学生“海归潮”,分别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第一次是因为新中国成立,海外留学生回国建设新中国;第二次是因为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领域,科教领域全面开放和振兴。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职到深圳医学院出任创院院长。颜宁回国创业,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盛事。当下第三次海归潮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对海外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美国对华人的打压刺激了华人科学家回归;国外就业环境形势不好,留学生难以找到工作;海外华人的根在中国,爱国情怀驱使华裔科学家回归。中国要向科技强国迈进,就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我们要为科学家们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助他们实现科研梦想,依靠更多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去应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挑战。

第五,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来寻求中国侨乡的共性与个性,或称共相与殊相(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比较研究必须通过不同层次的共性与个性的发现,才能取得较有价值的成果”。湖北天门是内陆最大的侨乡,浙江青田是著名的侨乡。首先,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湖北天门侨乡与浙江青田侨乡进行了对比分析。天门移民与青田移民呈现不同的移民模式,由于天门移民与青田移民和祖国、家乡有着血缘、亲缘的关系,因而他们有着浓厚的祖籍国的乡土情感。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人文交流合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人文基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桥梁。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因此,学术界在这一研究方面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从1987年以来,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刊载的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论文就有143篇之多。但是,宏观研究的多,微观研究的就相对较少。把三大著名侨乡:青田、江门、福清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来探讨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播迁及其影响的成果更不多见。报告试图以青田、江门、福清三大著名侨乡的华侨华人为例,分析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播迁及其影响。中国人到了海外之后,随即把中华文化带到海外,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开花、结果。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内容包括:华侨华人把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到海外;华侨华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乡俗文化是华侨华人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宗教文化是华侨华人维系华人文化认同的纽带。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首先,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其次,华文传媒是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再次,华侨社团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起主导性作用。其一,中华文化让海外侨胞找到心灵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其二,弘扬中华文化,有益于展示侨胞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软实力。最后,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第六,总结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长历程,以及本人从事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40年的历程。今年是武汉基地成立十五周年,15年来,基地主要是做了四件事:一是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不仅交了朋友,扩大了学术影响;二是基地出版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三是武汉基地获得一批优秀奖项;四武汉基地成长了一批人才。本卷采用了若干方法:主要有典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切实应用,并得到好评。

我受各方之惠甚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估量的。我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国务院侨办项目、中国侨联项目、湖北省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使我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使我对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有更多的投入和深入的思考。

我非常感谢曾经邀请我作学术讲座的大学,使我获得与海内外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进而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

在学术上,我受惠最深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宗绪教授,爱丁堡大学历史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斯(Harrie Dickens)教授,美国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鲁道夫·威克利(Rudolph J.Vecoli)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孔飞力(Philip A.Kuhn)教授。他们对历史、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所作杰出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使人收到启发,我怀着庆幸的心情在诸位导师名下从事研究。在私人关系上,我受我的朋友、兄长庄国土教授之惠最深,他那用之不尽的渊源知识、精明强干和恳切态度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鼓舞着我,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nited States)周敏(Zhou Min)院士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以及她的学术品格,深深影响着我。我也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出版社、媒体,还有彭光谦少将、游俊豪馆长、吴金平教授、詹娜教授等——我都在此谨致谢忱。

有心就有力,走自己的路,未竟之业不是留白,而是研究的宽阔与动力。让我们一起向探索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的路进发,撰写更丰富多彩的学术图像。(李其荣

 (本书将于2023年年底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创办主任、教授) 

注释:

[1] 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

[2] 刘益梅:《全球移民治理的努力与善治路径——2018世界移民报告解析》,《丽水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63页。

[3] 《2018世界移民报告》,2018年1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收藏。


【责任编辑:王东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