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要闻速递>

王义桅:“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治理

2023-09-28 1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人类前途命运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讲团结、促合作、求进步仍然是人心所向。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丝路精神,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其含义和使命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如何克服治理赤字?

(一)金融治理:脱虚向实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消除国际热钱流动弊病,将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优先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先行,重塑产业链,进行投资贸易便利化谈判,形成欧亚大市场并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区,这是“一带一路”所折射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形象总结。“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刺激和带动了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推动传统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展示中国的新比较优势。中国在铁公基、天电网、陆海空、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传统和新兴基础设施各个领域,从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各个环节,具有无可比拟的全方位优势。强大的基建能力、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长远稳定的决策体系和统筹协调的文化传统,均彰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魅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不仅扩展了海外市场,而且为世界发展带来启发和机遇。

脱贫致富、削减贫富差距、全球有效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三大效应,“基础设施,民生先行”的发展导向和中国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一带一路”也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重要平台和机制。

(二)发展治理:去殖民化

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创了没有殖民扩张和战争掠夺实现人类现代化的奇迹。这种现代化道路决定了中国不会在非洲推行“殖民化”,相反,“一带一路”体现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天下情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洲国家先后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独立,但并未在经济上摆脱殖民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非洲推行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帮助非洲国家完成造血功能,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形成经济发展带,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帮助实现非洲2063年计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非洲国家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招商引资、改革开放,通过将中国资金、技术、市场、企业、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相对发展优势同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紧密结合起来,非洲国家正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奇迹。总之,“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非洲“从被动参与全球化到主动实现本土全球化”的命运,非洲正在实现从政治上站起来到经济上“站起来”,实现真正的去殖民化。

(三)气候治理: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

由于世界能源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缺乏工业化技术以及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世界上还有11亿人面临用电困难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为世界点灯”。中国以最复杂的生态环境、最密集的人口分布和超强的运用能力,练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了“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力争在本世纪中基本建成。通过构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可以实现全球能源互通有无,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短缺和转型问题,在保障发电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届时,全球清洁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可实现全球温控在2℃以内的目标;逐步形成电能主导、清洁发展的能源格局。世界将成为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四)全球化治理:打造包容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是对传统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扬弃。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发达国家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规避竞争的同时发掘新的互补合作空间。世界经济的循环越来越变为“双环流”体系。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以产业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又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循环体系。

如何克服全球化悖论?“一带一路”给出了相应解答。首先就要实现陆海联通。“一带一路”帮助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陆海联通;要发展更加均衡的全球化,以解决内陆地区落后、社会治安差和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南方型全球化,让南方国家更多参与,让欠发达国家从要外援到要投资,开创南北联动、陆海联动的联动型全球化。其次是以经济走廊建设,倡导全球化的本土化。“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为布局,推动企业跟当地国家的发展项目相结合,适应当地的民俗、宗教,用当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落地生根”,有效克服全球化水土不服的问题。最后是以民生、发展导向,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这给经济全球化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强调与各共建国发展战略和现有机制进行对接,推动全球层面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化提供动力。

二、创新治理机制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充分展示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旋律。

“一带一路”强调战略对接,借助已有的合作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倡导的互联互通理念、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将推动地区合作进入新的层次和新的高度,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更好地发挥上合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探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公域治理。

“一带一路”是不同阶段发展的共同治理,“一带一路”规则中的国际法、当地法和中国法的关系,三个法律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都有体现,三者之间磨合时而尖锐复杂、时而融合互补。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对全球治理规则体系的主要探索和贡献。复杂的社会结构、非传统安全因素和各种跨境流动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经济治理,没有社会治理和安全治理,“一带一路”将难以成功。目前全球治理往往是单领域进行,缺乏多领域的综合治理。澜湄流域在安全治理的成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社会—安全治理提供充足的经验。

三、真正的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不仅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而且正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和追求美好世界秩序的共同探索,必须站在这一时空背景下看待其成就与前景。

近代以来,恐怕还没有哪个倡议能像“一带一路”那样在如此短时间内吸引到如此多国家参与,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国际反响。在中国历史上自不必说,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也如此。“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共建国家从被治理到参与治理,开启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时代。可以说,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

——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与各国梦融通,共同成就世界梦。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各种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正是互联互通,将世界功能性连在一起,因为人类命运早已紧密相连,主动谋划命运共同体而非被动地休戚与共,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建设“一带一路”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新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行新型全球化与新型全球治理的抓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提供符合共建国家需求、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合作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的格局和智慧。“一带一路”通过创设丝路基金、倡导战略对接并倒逼西方改革先行国际秩序,为世界提供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的公共产品。

——物质层面:物质性公共产品。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经济的拉动。“一带一路”是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就是典型例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民生、发展导向。

——制度层面:制度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体现了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这正是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只有实现“共商”“共建”,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能够被各共建国家所共享。中国发起成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都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设计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精神层面:观念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力求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实现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树立人类整体观,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进新型全球治理,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使命。“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把“一带一路”真正打造成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绿色之路、廉洁之路。



【责任编辑:王东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