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要闻速递>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2023-10-31 09: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多年以来,中国不断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一批批医疗专家远赴西藏、新疆、青海等地,既给当地带去了医疗技术,也更新了当地的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了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人才,不断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国家卫健委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做了相关介绍。

已向西藏新疆选派高水平人才3175名

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推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力求缩小东西部地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先后确定了支援16家地市级及以上医院,分别为西藏“1+7”——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家地市级人民医院,新疆“7+1”——7家地市级人民医院和兵团第一师人民医院。

2021年,国家卫健委将西藏13家县人民医院纳入支援范围,又在今年7月启动了“组团式”援青工作,将青海6个自治州人民医院也纳入支援范围。

“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一方面组织选派人才,截至目前已向西藏、新疆选派高水平人才3175名,其中既有医疗人才,也有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加大培养人才力度,累计为西藏、新疆等帮带医疗团队千余个、医务人员7678名。”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说,受援医院也有计划有步骤地派出了4357名医务人员到对应的支援医院进修培训。

在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受援当地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西藏“1+7”受援医院,2022年开展四级手术占比提高至8.8%,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13家受援县医院阑尾炎微创手术等三级手术占比也由上一年度的14.8%提高至37.4%。新疆“7+1”受援医院出院患者病例组合指数稳中有升,低风险病例组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受援地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西藏、新疆受援医院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分别达到了9.6%和12.2%,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医师数量分别有不同程度增长。

医院管理科学水平持续提升,多学科诊疗、分娩镇痛、日间手术等一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受援医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医疗队员用行动诠释崇高职业精神

相比于内地,边疆地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与之相对应的支援任务重、难度大。来自支援地区的团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有效的支援工作。

比如上海,围绕当地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和受援地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选派的专业人员包括急诊重症科、妇产科、儿科等稀缺科室,也有麻醉、检验、病理等平台科室,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诊疗需求。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经向西藏、新疆、青海选派了高层次医疗人才900余名。今后,上海将根据受援地需求,不断优化调整支援队伍,着力造就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伍。”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虞涛说。

一直以来,广东聚焦西藏林芝、新疆喀什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救治需求和医院发展需要,统筹最优最强资源组建专业对口、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支援团队,全力推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汪洪滨表示,针对喀什、林芝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特点,广东援派医疗队精准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培训,累计举办培训、学术交流120多场次,惠及林芝本地医务人员9000多人次。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帮扶方式,建立远程会诊协作关系,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一些受援地区海拔较高,条件艰苦,医疗队员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身心健康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据邢若齐介绍,8年间,共有3名医疗队员牺牲在“组团式”援藏援疆的岗位上,他们中有的不到40岁,有的在牺牲后捐献器官成功救助了5个生命。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医疗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的职业精神。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族团结工程

“组团式”医疗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各界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给当地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健委副主任邹小广表示,医疗人才组团援疆开展以来,当地医疗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专科迅速发展。2016年以来,8家受援医疗机构、一批重点专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两个转变。

辐射基层,带动基层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人才选派、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远程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实施远程医疗会诊总共2.19万人次,通过远程培训16.2万人次。

特色专科逐渐成规模。实现了新疆首个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的突破,建立了首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首个自治区临床医疗研究中心、首个ECMO人工心肺救治的团队。

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日臻完善。

“通过援疆专家的坐诊、义诊、会诊、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总体实现了‘大病不出自治区、一般病不出地州市、小病不出县乡区’的目标。”邹小广说,“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

除了帮助解决当地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之外,支援工作还在防病保健方面给当地带来了诸多变化。

“我们利用援疆资金对南疆三地州的适龄妇女开展了免费的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持续推进了婴幼儿营养喂养咨询指导能力项目提升,进一步改善了新疆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状况。”邹小广说。

把当地医院建成高水平三甲医院

“输血”不如“造血”。对于支援医院来说,如何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成为一项主要课题。

当初,江苏省卫健委选派了全省9家最好的医院,组团支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组团医疗的牵头医院,从2016年来,已经先后派出了3任院长。党委书记丁强前两天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去了之后感觉很震撼也很感动,当年略显稚嫩的年轻医务工作者都已经成长为医疗骨干了,每个人都充满自信,也很成熟。”丁强说,“回想起来,我们帮助他们成长主要有这么几个做法。”

首先是明确任务目标,就是要把当地医院建成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第二是搭建帮扶架构,实行“双主任制度”,当地科主任和援疆主任,一位管业务、管带教,一位注重日常工作的推进。

第三是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请进来和项目合作方式,邀请知名专家和团队来院讲学和业务指导。

第四是强化相关考核,从2016年到现在,以“团队带团队”“以院包科”“师带徒”的方式重点支援了30多个专科。“应该说,当地‘带不走的医疗队’已经建成了,而且还有模有样。”丁强说。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