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一带一路网> 要闻速递>

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财政收支结构更趋合理

2024-02-08 09: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浏阳高新区深入推进制造业提升行动,众多“小厂”依靠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图为在浏阳高新区的长沙佳能通用泵业有限公司的工人装配泵产品。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2023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内需稳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新动能领域增长较快。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风险隐患依然较多,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还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经济运行恢复向好 逐渐回归常态化发展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越年初设定的发展目标。随着疫情转段和经济生产生活向常态复苏,2023年我国经济迎来恢复性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明显上升。其中,第三产业GDP同比增长5.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0.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达到历史高位。

消费恢复性复苏,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2023年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加速复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消费复苏的重要基础。线下消费和服务表现出“反弹式增长”,同时线上消费并未因线下经济恢复而出现回落。

制造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对投资力度构成主要支撑。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长6.5%,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全行业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发力形成支撑。其中,民间投资保持较好活力,全年增长9.4%,且增速连续7个月回升。从结构方面来看,中游产业投资增速普遍较高,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向好,投资额同比增长约9.9%。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汽车出口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汽车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

基础设施投资平稳有序。2023年全年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2%,保持平稳增长。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最快,高达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为10.5%。此外,水泥、混凝土、钢材等行业高频量、价、开工率等指标均印证基建增速较为平稳。

出口逐步企稳。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多种迹象均表明四季度以来中国出口边际好转。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出口13.92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从具体消费项目来看,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类物价保持上涨1.0%。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化后,线下消费触底反弹,服务消费额同比增速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下降3%。从分项来看,锂电池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环比分别下降1.9%和0.6%。与此印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处于景气区间后,于12月跌入收缩区间,价格信号与景气调查均显示部分新兴产业产能存在过剩风险。

政府债券成为支撑社会融资的主要力量。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中,政府债券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分别为6.9%和82.3%,12月该比例则分别变为47.8%和57.0%。特别是下半年政府债券成为支撑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力量,10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占比达到峰值约84.8%。两大政策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形成明显提升。一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后,特殊再融资债重启发行。二是10月宣布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支出强度持续有力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48亿元,同比增长6.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674亿元,同比增长5.4%,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力提效。专项债效能持续发挥,地方政府债成为债券市场第一大品种,一揽子化债方案有序推进。

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48亿元,同比增长6.4%,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从一般预算收入的构成来源看,税收收入为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非税收入约3565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16%,同比下降3.7%。

财政支出持续加力,支出结构更加有效。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67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本级支出38219亿元,同比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355亿元,同比增长5.1%。支出结构更趋合理,重点领域保障有力。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教育支出增长4.5%,科技支出增长7.9%,农林水支出增长6.5%,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7%。为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2018年至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567亿元,年均增长6.4%。中央财政还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规模达到10.29万亿元。完善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政策,向“三保”支出压力较大、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同时,引导省级下沉财力,共同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专项债效能持续发挥,一揽子化债方案有序推进。2023年地方政府债发行9.3万亿元,同比增长27%,是中国债券市场第一大券种。中央推动制定了一揽子化债方案,抓实抓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化解工作。以地方政府债券作为“前门”置换违规举债的“后门”,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实现隐性债务显性化,对隐性债务“遏增量、化存量,强监管、严追责”,推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地方举债行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宏观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整体积极向好。居民部门方面,随着经济循环逐步畅通,各项消费有望进一步修复。企业部门的盈利水平逐渐回升,2024年有望全年回正。政府部门方面,财政政策有望更加积极,新增发行的特别国债资金将逐渐落地,地方债和国债资金将为财政扩张提供有力支持。货币政策方面,随着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外围形势对我国坚持以我为主、内外平衡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货币与财政协同来看,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不高,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还有较高的发力空间,货币政策可为财政发力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政府债券发行融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投资和消费水平。随着政策逐步发力,补齐各部门短板,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要因时施策。

短期政策方面:

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发挥传导机制灵活、直达微观实体的优越性。一是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强度,加大财政四本账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国债、地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牵引作用,构建多元投融资格局。二是加大特别国债发行。三是强化对特别国债的支出管理,强化民生支出,避免无效基建投资,解决地产存量房处置问题,盘活房地产行业的存量资产。

货币政策应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一是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支持特别国债、地方债等债券发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二是与财政政策做好协调配合,对部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进行财政贴息、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等。三是完善信贷监管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避免货币滞留金融体系“空转”,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多措并举。宏观政策层面,应重视需求侧管理,特别是强化宏观调控方面的逆周期调节。行业政策方面,放松对部分行业政策的整顿措施,提升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中长期政策方面:

第一,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跃升,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回报率逐渐递减,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新基建等为代表的新投资将成为提高投资效率的更优选择。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迫切需要在部分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第二,扫除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领域,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既要完善地方发展激励机制并发挥地方信息优势和人员优势,实现因地制宜和因企制宜,还要强化中央统筹规划,避免地方政府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避免产能过剩。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聚多方力量,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梗阻。

第三,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我国经济发展的保障。要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为抓手,筑牢应对极端情形的防线。运用政府规制、产业引导、财政补贴、政策性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手段,统筹规划粮食、能源等基础安全。例如,在粮食安全方面,严守耕地红线,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发展农业科技,实现粮食自给和供需基本平衡,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在能源安全方面,做好传统能源供应保障,拓展国际能源合作关系,并以产业政策助推我国能源革命,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实现传统能源清洁高效生产和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

第四,强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引领,疏通体制机制梗阻。产业政策层面,要加强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支持,以专项贴息、降息、补贴、规制、引导等工具,实现精准纾困和高效扶持。支持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领头雁,以行业龙头做大做强联动上下游企业,强化对制造业的多样化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强化“产、学、研”联动,构建内生型的技术研发和科技转化生态,并适当考虑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体制机制层面,完善基础性制度,优化产业政策,把结构性调整作为跨周期管理的有力抓手。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方面继续优化。政策实施方面,强化不同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规则统一,对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规则及时修订或废止,强化政策执行监督,增强企业家的安全感,稳定市场预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