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4月26日,2024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储能与氢能”开展深入交流,探寻储能和氢能技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众多应用前景和最优技术路径。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表示,国家能源局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他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清洁能源产业创新,进一步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础,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和质量,着力推动加强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加快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机制保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指出,中国科学院始终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核心任务,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部署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了系列重大应用创新成果。未来,中国科学院将持续加强国内外合作,强化基础研究,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能源产业提供更多新质生产力,确保科技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储能和氢能是衔接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纽带,是面向未来能源结构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之一,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保障供能安全可靠的重要技术。围绕这两大议题,与会嘉宾积极分享观点。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先锋指出,“绿氢(制氢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储能对实现碳中和、构建新能源体系非常关键,我国目前储能和氢能的发展很快,但是从规模和未来整体应用来看,成本和可靠性还需要继续进一步提高。“要想真正实现绿氢的规模化,我们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他指出,可再生发电的成本要降低,制氢技术也需要提升,才能真正把产氢的成本降下来。同时,绿氢的大规模应用不光在于制氢,储和运也是关键技术。要实现储能的规模化,在成本和未来的体制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创新,长时储能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海生指出,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所以也被称为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相对于传统抽水蓄能,具有建设周期较短、选址更灵活、调节能力较强的优点。目前新型储能发展很快,过去五年新增装机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他特别介绍了压缩空气储能的优势: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储能周期不受限制、安全性好,目前正在从示范到产业化的过程当中。
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能源局联袂主办,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