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过眼录

2024-04-29 11:1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

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立轴,尺寸为66厘米×32厘米,大约2平方尺,落款是“杜牧山行一首,散耳”。引首章有“大年”(朱文),名章是“散之印信”(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陕西西安人,先后任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而后人称其“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豪迈的,一类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是脂粉气。《山行》是杜牧七绝诗的代表作,描述的是一次远山旅行,具体写作时间难以确定。诗人在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即兴咏景,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自然表露,情趣的寄托,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这首诗的大意是,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被秋霜染过,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呀。

林散之的草书创作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70年代是高峰期,《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论书一首》等杰作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也是这个时期写的,是精品之作。作品的特点有二:一是枯笔较多。正文28个字分四行排列,细品每个字中都有枯笔,有的是上部枯,有的是下部枯,有的是左边枯,有的是右边枯,还有的是全部枯。在枯笔中,林散之以中锋枯笔为主,如“山”字、“月”字,再如“花”字。偶尔用侧锋枯笔,如“白”字中的右边。二是由牵丝相连的字组较多。正文28个字中有21个字是用牵丝相连的。如“寒山”“有人”“家停”“枫林”是2个字相连,“石径斜”“云生处”“车坐爱”是3个字相连,“红于二月”是4个字相连。

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局部)

林散之在创作关于这个内容的草书作品时,有时会将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写成“深”字。2016年8月,有藏家就此专门问我,林散之把“生”字写成“深”字是不是写错了。我说没有错,因为这首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我们现在用得比较多的“生”字版,如明代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代高棅编《唐诗品汇》中都用的“生”字。还有一个是“深”字版,如康熙《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四》中用的就是“深”。这一点说明林散之国学功力非常深厚,既知道一个方面,还知道另一个方面。

《金声玉振——金陵四家书法精品集》封面

《金声玉振——金陵四家书法精品集》第49页

《中国书画报》2024年4月24日报头

《中国书画报》2024年4月24日第13版(局部)

《中国书画报》2024年4月24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杜牧<山行>》,2019年5月著录在《金声玉振——金陵四家书法精品集》第49页(安徽美术出版社),2024年4月24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3版。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