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过眼录

2024-05-29 10: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手卷,尺寸为28厘米×152厘米,大约6平方尺。落款是“论画一首,书为费冰正之,散耳”。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名章是“散之画记”(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守黑方知白可贵,

能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

更向今人证古人。

云卧千山时欲起,

春回万木自推陈。

眼中风物手中笔,

生趣年来又一新。

林散之是书法家、画家,也是诗人。6岁入私塾读《诗经》,17岁编订他自己写的诗集手稿《古棠三痴生拙稿》。乌江耆宿范柳泉评价说:“词旨清婉,用典浑切,凤鸣高冈,自非凡响。”此后,林散之一直坚持写诗,即使生病住院仍然写诗不断,最后写的一首诗是:“今年九十一,为学日求益。字字书精神,惯用长毫笔。”对诗,林散之自我评价是“诗第一,画第二,书法第三”。

这首诗作于1965年12月,是《论画》中的第二首。当时的大背景是,国有振世良方,党有崇高威望,工是领导阶层,农是依靠对象,兵是青年梦想,学是新生力量,商是供给保障,医是救死扶伤,官是人民公仆,民是服务对象,地是山青水秀,天是一片晴朗,全国人民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当时的小环境是,林散之调到江苏省国画院已有几年,作书、绘画、写诗如鱼得水,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的创作体会。这首诗后来有改动,最后一句中的“生趣年来又一新”改为“天趣年来又一新”。2004年9月,该诗收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诗集》第128页。诗的大意是,绘画到了一定的境界才会知道留白的好处,能画出繁杂的画才能知道简约的美。学画先要按法遵章然后再创新求变,要从现代笔墨中寻找古代遗风。停在山中的云随时会飘走,春天到了万物就要复苏。眼里看到的风光景物要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生活中的趣事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林散之诗集》封面

《林散之诗集》第128页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乃精品佳构。在作品中,林散之用了多种笔法,相对突出的是错落法。一是线条错落,如书中“欲”“自”“手”三个字的线条比较粗,“有法”两个字的线条比较细,“简”字中的线条是粗细交错;二是字形错落,“山”字形体较大,下边的“时”字形体较小,“新”字独占一行,右下的“一”字空间极小;三是墨色错落,“守”字是浓墨,左边的“知”字是淡墨,“贵能繁”三个字中有枯墨,“生”字中有浓墨有枯墨;四是章法错落,正文第一行到第六行,每行排三个字,第七行到第九行每行排四个字,第十行到第十二行每行又排三个字,最后一行是一个字。线条错落,字形错落,墨色错落,章法错落,有错有落,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局部)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封面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46页

2024年5月15日《中国书画报》报头

2024年5月15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2010年4月著录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46页(文物出版社),2024年5月15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画二首·其二>》,由费冰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