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过眼录

2024-06-24 09: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立轴,尺寸为32厘米×97厘米,约3平方尺。落款是“南口一首,书为永义学弟留念,乙卯仲冬于玄武湖畔,七十八叟,林散耳”。引首章是“大年”(朱文),名章是“散之无恙”(朱文)、“散之印信”(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振臂长城八达岭,

驱车南口四重关。

千秋锁钥惊心记,

一代铜鞮冷眼看。

国计已亏丹太子,

哀歌空送白衣冠。

萧萧易水流今古,

无补存亡我独叹。

1975年5月,林散之应北京荣宝斋的邀请第一次去北京,由大女儿林荪若、二儿子林昌庚陪同。林散之与赵朴初、启功二老初次见面,皆甚欣喜。林散之携《江上诗存》手稿奉请他们指正,启功欣然为手稿作序。其间,林散之认识了李真、陈英二位将军,还游览了长城、十三陵、故宫、天坛、北海公园、广济寺等名胜古迹并作诗18首。这首《南口》是其中的一首,大意是,我很高兴地游览了长城八达岭,之后乘驱车穿过上关、居庸关,来到南口四重关。关城门额上“北门锁钥”四个大字,记录着千年来惊心动魄的往事,要用客观的眼光,看待铜鞮在晋国完成霸业中的作用。荆柯前往刺秦前,大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在易水边为他送行,但他有负燕国太子丹所托,最终还是失败了。萧瑟的易水从古代一直流到今天,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但是这一切对国家兴亡却于事无补。对此,我真是感慨万千。

1975年5月,林散之(中)在北京长城。林荪若(右)、林昌庚(左)

北京八达岭关城门额上有“北门锁钥”四个大字

北京八达岭关城门额上有“北门锁钥”四个大字(特写)

《林散之诗集》的封面

《林散之诗集》第167页

《南口》这首诗后来收录在《林散之诗集》第167页(文物出版社)。诗中的第三句“一代铜鞮冷眼看”被改成“一代铜鞮放眼看”。作品中的落款“永义”,是蒋永义,扬州人,篆刻家。蒋永义为林散之治印多方,林散之也给他写过不少作品。这幅作品就是写给蒋永义的,时间是1975年12月,地点是南京百子亭22号寓所,林散之当时78岁。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正文11行,注释4行、落款1行,共16行。每行最多6个字,少者2个字。注释字体较小,并与作品的最高水平线保持距离,以区别于正文。落款放到最低,与作品的底线平行,成为作品正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品字字独立,个个精神,大小错落,伸缩有度。特别是行间紧密,前呼后应,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聚字成行,结行成篇,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考证,这个内容的作品,林散之还给他的学生张志耀写过一幅,2003年5月收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第136页,时间、书体、章法、印章,与这幅作品基本相同。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局部)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封面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22页

2024年6月19日《中国书画报》的报头

2024年6月19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2009年8月25日,我在南京中央饭店咖啡厅拜观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同年9月29日,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在南京中央路119号寓所欣赏这幅作品后指出:“这个内容的作品行世极少,是精品之作。”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2010年4月著录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22页(文物出版社),2024年6月19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南口>》,是扬州篆刻家蒋永义的旧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