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卷,尺寸为25厘米×126厘米,按行规计算大约4平方尺。落款是“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六七年冬日,散耳”。引首章是“老残”(朱文),名章是“散之印信”(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宁夏六盘山
1935年10月7日,时值仲秋,天高云淡。毛泽东、张闻天率领的红军指战员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当天下午,毛泽东意气风发地登上了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盘山顶,坐在一块石头上对张闻天等同志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之后,他诗兴勃发,吟出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后来,此词经毛泽东先后8次修改,成为他诗词中的得意之作《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1967年10月,江苏省国画院成立“革委会”,落实政策,恢复了林散之的工资。但扣去的工资暂不补发。不久,林散之从扬州回到南京,住在林学院次子林昌庚家。至此,林散之不用为生活费发愁了,也不为住的地方烦恼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就是在这个期间,林散之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创作了多幅草书作品,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这幅作品是一件废品,应该被销毁。因为作品中掉了三个字,这在当时来说,是政治问题,林散之非但没有销毁,而且把其收起来作为自存之稿,我猜测可能是写得比较好而不忍心销毁。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特点是圆笔方笔并用。圆笔是藏锋起笔,逆入平出,收笔回锋,笔画端头圆钝,在转折之处行笔环互绵回,多呈弧线。如“断”字、“到”字用的是圆笔,点画绵连,潇洒飘逸,劲健浑穆,酣畅而富弹性。方笔入笔时笔锋切入,收笔、顿笔速敛,转折处笔锋突然转向,点画有棱有角。如“漫”字中的第一画、“程”字中有的线条是方笔,像斧砍刀切一样,充满力量。林散之在草书创作中经常将方笔和圆笔并用,如这幅草书中第一行到第四行是以圆笔为主,第五行到第十一行增加了方笔,第十二行基本上都是圆笔。此外,林散之在这幅作品中,还将圆笔、方笔用在同一个笔画中,如“汉”字中的三点水,林散之写成了一竖,起笔是用的是圆笔,收笔用的是方笔。
1988年1月3日,林散之将这幅草书和其他作品共210件捐给了他的家乡。我有幸于1999年在林散之纪念馆拜观了这幅草书,在场的有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林散之纪念馆馆长张志耀。2024年6月26日,此作配文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中国书画报》2024年6月26日的报头
《中国书画报》2024年6月26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现由林散之纪念馆永久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