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立轴,尺寸为140厘米×40厘米,大约5平方尺。落款是“太湖丰圻一首,书为元仁同学留念,六四年六月,林散之书于玄武湖畔”。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是“左耳”(白文)。羊毫笔,磨墨,宣纸,托裱精细,有折痕,八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此地仍分野,
千峰自古今。
烟波秋浩渺,
林木影缤纷。
消夏湾何处?
离宫迹已陈。
倾城复倾国,
寂莫苎萝人。
林散之这首诗作于1963秋,1964年1月收入林散之自编的油印诗集《江南纪游》第3页。后来,林散之将第四句中的“影”改为“景”。2004年9月,此诗收入《林散之诗集》第120页(文物出版社)。
林散之油印诗集《江南纪游》
林散之自编的油印诗集《江南纪游》第3页
落款中的“元仁”是徐纯原,1943年生,江苏苏州人,林散之的学生、书画家、鉴赏家,曾任南京市书协副主席、南京市博物馆鉴定顾问。1964年6月的一天上午,林散之在江苏省中医院院长邹云翔的陪同下来到十竹斋,经理陈石钧带着业务员徐纯原、张舜铭陪同他们参观十竹斋的营业部。门市上有旧墨出售,不少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佳品,林散之和邹云翔各选购了一、二锭半两的小墨,每锭八角。随后上二楼,二楼分南北二间,北边一间为书画陈列室,墙上挂满历代名人书画。南边一间是接待室,里面放着沙发和画桌,文房用具、各种规格的纸张,一应俱全,是专供书画家来喝茶休息、写字作画的。在陈列室,林散之很认真地欣赏着每一幅书画。在黄宾虹的山水画前,他对邹云翔说:“宾虹先生是我的老师,用笔好,画得厚,用积墨法没有人能超得过他。”看完书画后,陈石钧请林散之挥毫,邹云翔先写了一张四尺横条,歉虚地请林散之指正,林散之笑着说:“你写得很好。”接着,张舜铭拿来两张洒金纸,林散之写了两副对联,一副隶书,一副行书,都是七言。此时,林散之笔兴正浓,主动提出:“我再写几张。”又写了四张条幅,内容都是毛主席诗词。最后,林散之指着徐纯原问:“这位小朋友,以前没有见过嘛。”徐纯原作了自我介绍,林散之说:“今天你端茶倒水,还磨墨蛮辛苦的,去拿纸来,我给你写一张。”徐纯原很高兴地拿了一张汪六吉煮锤宣,林散之一看说:“这纸很好,现在很少有了。”随即写了这幅行书。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局部)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是20世纪60年代的精品之作。作品正文40个字分三行排列,字形以长方形居多,两个字相连的有三组:“林木”“何处”和“离宫”,其他是字字独立。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直中有曲。运笔时竖画的线条并不是一味地求直,而是在涩进中求曲,如书中的“古”“国”“寂”字中的竖画看上去很直,其实是直中有曲。二是圆中显方,如“林”“萝”二字中的线条,圆中有方,正如林散之在诗中写得那样:“意入圆时更觉方。”
《林散之书法集》的封面
《林散之书法集》第35页
2024年7月10日《中国书画报》的报头
2024年7月10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1997年9月收入《林散之书法集》第35页(古吴轩出版社),2024年7月10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行书《自作诗<望消夏湾>》,现仍由林散之的学生徐纯原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