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立轴,尺寸为101厘米×35厘米,约3平方尺。落款是“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林散耳”。名章是“左耳”(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托裱精细,八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在1927年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在武汉的毛泽东满怀苍凉悲壮的心情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这首词。词中的“茫茫”原意是广大、深远。这里形容长江水势辽阔;“九派”中的“派”是指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中国”意为国之中部,这里指我国的中部地区;“沉沉”指深远的样子,这里指铁路伸向远处;“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莽苍苍”是莽苍、迷茫之意;“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分别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两山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把酒酹”指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滔滔”指一往无际的江水。词的大意是,多条大河流贯中国,粤汉铁路、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眺望,烟雨迷茫,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知道昔日的黄鹤飞去了哪里吗?如今这儿只少量的游客来往,端着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激荡像长江中巨浪,一浪追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毛主席诗词》有几十个版本。图为最早最权威的《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北京一版一印
图为《毛主席诗词》第3页
黄鹤楼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是精品之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眼明显。书眼就是一幅作品中最精彩、最抢眼的地方。书中的“黄”“把”二字就是这幅作品的书眼。正是有了书眼,使得作品对比强烈,令人难忘。二是重复的字较多。作品正文44个字,其中有4个字重复,这是不多见的。如何处理草书作品中重复的字?林散之通常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异体字来代替第二个字。第二种是将第二个字改变形体,在笔画的长、短、粗、细上做一些处理,使其不同。第三种是用一点或两点代替第二个字。苏东坡在《黄州寒食诗帖》中,是用一点来代替第二个字“年”和“春”的。在这幅草书中,林散之是两点来代替的。但是,同样是两点位置却有不同,如代替“茫”字的两点偏左,代替“沉”“滔”字的两点都是偏右,代替“苍”字的两点居中。三是线条细圆。如“一线”“锁大江”等字,还有“有游人”三字,线条既细又圆,是林散之用一分笔写成的,笔道较窄。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局部)
《草圣情怀——林散之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封面
《草圣情怀——林散之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第33页
《中国书画报》2024年7月17日的报头
《中国书画报》2024年7月17日第11版
2017年5月18日,林散之的学生、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在月牙湖寓所拜了观这幅作品。2017年7月 30日,我在南京维景大酒店二楼欣赏过此作。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2017年7月著录在《草圣情怀——林散之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第33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4年7月17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1版。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