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过眼录

2024-07-29 11:1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

林散之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立轴,尺寸为 102厘米×34厘米,大约 3平方尺,落款是“鲁迅诗一首,为怀沙同志留念,甲寅三月。林散耳”。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长锋羊毫笔,生宣纸,磨墨。原装老裱,裱工精细,八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雨花台边埋断戟,

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1年 6月14日,鲁迅创作这首诗。诗中的“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一公里处,国民党在这里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大约20万人,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比喻壮士虽死而壮志未灭;“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美人”特指革命烈士;“浩歌”指雄壮的歌声,比喻诗人因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此诗似近似古,语言流丽,起句健拔,转结深沉。这首诗的大意是,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且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我)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林散之以《鲁迅<无题二首·其二>》为内容创作的草书作品不少。经考证,林散之纪念馆碑廊中有一幅,林散之作品集《草圣百年精粹》中有一幅,2003年9月举行的林散之书法作品专场拍卖中有一幅。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林体”的风格是“瘦劲飘逸”,这幅草书正好体现出“林体”的风格。开头的“雨花”二字,一笔写成,线条圆劲;“所”“忆”二字是章草笔意,笔笔蠕动;“莫”“天”二字,典型草法,欲跑欲飞;“归”字,左边粗重,右边开阔;“余微波”三个字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全是枯笔,仿佛是莫愁湖中的点点浪花编织而成的花篮,献给为革命献身的先烈;再看作品的整体,点画到位,笔断意连,长短粗细,相得益彰,俯仰伸缩,错落有致,勾连转换,形态各异,从而构成了全局铿铿锵锵的节奏,展现出完美的线条方阵。

林散之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局部)

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是林散之1974年4月专门为文怀沙创作的。文怀沙(1910-2018),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国学大师,新中国楚词研究第一人、世界汉诗协会终身会长,代表作有《四部文明》《屈原九歌今绎》等。

2010年11月18日,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在中央路寓所欣赏草书《鲁迅诗<无题二首·其二>》后,在作品的左下方加盖了“林筱之印”的白文印章,以表示作品为真迹。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的封面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51页

2024年7月24日《中国书画报》的报头

2024年7月24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鲁迅<无题二首·其二>》,2012年5月著录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51页,2024年7月24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