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华丽数据的背后,藏着一些重大变化
我们要看到数据背后
所展现的结构性、长期性的力量
今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8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26万亿元,增长6.7%;进口10.57万亿元,增长5.4%;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10.6%。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3.5万亿美元,增长3.5%。和2023年全年按人民币计价微增0.2%、按美元计价缩减5%相比,2024年前7个月外贸反弹强劲,显著好于各方预期。
过去几年,世界贸易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经济体增长疲软、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都令国际贸易成本增加、环境恶化、扩张放缓。在我们难以控制或影响这些外生变量的情况下,如何向内练好内功、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才是在困难条件下主动积极有为的应有之义。今年前7个月的外贸成绩单充分表明,我国外贸提质增效、稳规模优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虽然我国外贸作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难免受到全球形势的影响,但目前来看,我国的表现要好于全球整体。根据WTO的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2%,而同一时期我国外贸按美元计价则是增长了1.5%。可以说,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已经度过了后疫情的困难时期,恢复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充分展现了我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
其次,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数量的增长,但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这一点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41万亿元,增长8.3%,占我出口总值的59%。事实上,机电产品很早就成为我国的首要出口产品,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即我国进口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加工组装出口最终产品,虽然贸易额很高,但国内附加值有限。其中手机、电脑、家电等消费电子类产品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而经过最近20年我国本土企业的不断努力,我国在中间品的生产和研发上取得巨大进步,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同时本土企业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还是在出口市场上,很多都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这种变化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尤为显著,小米、美的、联想等已经成为我们的出口主力。
同时,在零部件上,我们也已经由依赖进口转变成大量出口,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8158.8亿元,增长11.6%,集成电路出口6409.1亿元,增长25.8%。虽然在高端芯片上我们仍然受制于人,但在传统芯片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汽车出口近几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并迅速超越韩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汽车产业是机电产业的集大成者,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性产业。我国借助汽车电动化的技术转型机遇,在电动汽车领域一马当先,也带动了整体汽车工业的能力。前7个月我国汽车出口4628.6亿元,增长20.7%,已经超过手机出口额。相应地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占比已经达到64.7%,而加工贸易仅占17.4%,表明我国外贸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我国企业在积极地向微笑曲线两端奋勇攀登,不仅在技术、品牌上自立自强,也在国际市场渠道上通过跨境电商等方式掌握更多话语权。
第三,我国外贸地理结构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成效巨大,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一直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互利经贸合作,但发达国家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产业优势上,曾经长期在我国外贸地理结构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外贸伙伴的地位日渐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反而是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则是上升的。这说明我国产业升级的结果是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补性在增强,而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性在增强。特别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的现有产业存在较强竞争关系,如汽车产业。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对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需求较大,对吸收我国中高技术制造业产能有更大价值。同时,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当地开展对外投资,也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同时培育了我国工业品的出口市场。因此,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呈现出更强的互利共赢关系,对于促进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推动南方国家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024年前7个月我国外贸发展成绩令人振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数据背后所展现的结构性、长期性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产业技术实力,我们一定能够突破当前面临的短期障碍和制约,保持外贸健康稳定增长,并助力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
作者:屠新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