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镜心,135厘米×50厘米,约6平方尺。落款是“毛主席咏梅。丁巳冬日,林散耳八十岁书”。引首章是“七十年代”(朱文),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托裱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筹划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空余时间读了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词虽好,但意志消沉。毛主席联想到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又联想到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及各国反动派与苏联修正主义集团遥相呼应,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借用陆游原词,“反其义而用之”,写出了这首词,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积极乐观,充满希望,敢于斗争,正视胜利。1963年12月这首词发表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词的大意是,急风暴雨送走了残花败柳的暮春,转眼间又到漫天风雪的冬天,朝气蓬勃的春天即将来临。虽然已经是悬崖森立、风雪肆虐、冰天雪地的隆冬,但梅花却在俏丽的绽放。在冰雪中开放的梅花,不是为了同谁争夺美丽的春光,只是把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告诉人们。等到漫山遍野春花艳丽开放的时候,梅花却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欣慰地露出了笑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封面
《毛主席诗词》第14页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局部)
这幅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77年冬天,林散之时年80岁。他在创作这幅草书作品之前,创作了草书《毛主席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后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成单行本。关于《卜算子·咏梅》内容的作品,林散之创作得比较多,至少有上百幅,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1963年到1980年左右。这幅作品与其他作品不一样,是大草,是神来之笔,是千秋之作。其章法用的是双无法,就是纵看无行、横看无列。这种无行无列的章法多用于大草、狂草,唐代怀素用过,明代末年较为流行,代表人物是徐渭,主要作品是《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杜甫诗轴》。林散之在这幅草书中是用穿插、迎让、大小、粗细、浓枯等方法去实现无行无列的。如第二行“崖”字的一撇插入左边第三行“争”的空间,“争”字变小是为了给右边的“崖”字留出更多的空间。第一行“是”字的空间相对较大,第二行“俏”字相对较小,第三行“山”字更小,由于字的大小,打破了“是”“俏”“山”字横有列的格局。第三行“也”字的横画伸入左边“烂”的空间,第二行“枝”字中的笔画直接顶到了第三行“到”字,打破了纵有行的格局。欣赏这幅无行无列的作品,点画、单字的功能已被弱化,更多的是强调整体效果。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歌。
2024年8月7日《中国书画报》报头
2024年8月7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多次展出,2024年8月7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现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