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议】唐本忠谈科学精神 助推新质生产力与地区发展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新材料的开发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助力科研精神的培养和地区科技力量的提升?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
要有批判性的精神,成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中国网:您在以往的采访中提到“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现,来源于实验室一次偶然的“失误”,推翻了以往物理学课本的常识,成为了改写科学研究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对于这个过程,您觉得需要一位科学家的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
唐本忠:我觉得一位好的科学家首先要有专业素养,必须要了解前人做了什么东西,这就所谓的知识。但是如果一个人光只是掌握知识,并且被这些知识给束缚住的话,永远不会有创意。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必须要有热情,要喜欢这个事情。
在热爱的基础上,要有非常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有批判精神。我特别强调这一点,对中国学生和中国科学家,包括我自己,我们要有批判精神,因为只有当你有批判精神,有批判性的思维,你才会去创新,要不然你永远在别人画的小圈子里面转来转去,你可以做一点点小的贡献,却做不了大事。
材料改变世界,可以打造整个产业甚至时代
中国网:您曾说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是新材料赛场上的“全能运动员”,有着广泛的应用,蕴含极大商机,目前有没有比较市场化的应用成果?
唐本忠:我们经常讲材料改变世界。远古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那个年代是什么年代的时候,就以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材料来命名那个时代,比方说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我自己的经历也告诉我,材料确实改变世界。我们小时候那些房子都是石头和砖头盖的,现在都是混凝土,将来可能会有更新的材料去让这个房子变得更加容易建造,更能够抵抗地震或者其他灾害。
聚集诱导发光(AIE)就是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它的用途非常广。现代社会没有光是不行的,光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看到在黑暗里看不到的东西。有很多时候物质太小或者太少,就看不见,比方说病毒、细菌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这个材料可以让这些东西闪闪发光,等于又给了我们一双眼睛。这种材料就是让你能看得更小更清楚。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一种材料可以打造整整一个产业,甚至可以打造整整一个时代。所以我希望这种材料能够开发出很多应用,并且我希望在大湾区,甚至在整个中国,在全世界,我们能够打造出一大片应用场景,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让生活的质量变得更好。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肿瘤,并且我们同时可以把肿瘤杀死,这个叫做诊疗一体化。
打造中国独有的材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中国网:您认为,在全球经济与科技局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材料科学领域应该在哪些关键点上重点发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研发新材料将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唐本忠:我再举几个例子,比方说发动机,讲的不是发动机的问题,是材料的问题;我们以前造航母造不出来,也不是我们的技术问题,是材料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材料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与材料有关系的。国外有些公司竞争,实际上就是把关键的材料掌握在手上,材料一卡住的话,后面就无以为继了。
材料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粮食,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技术没有材料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材料对新质生产力,对于将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大到我们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材料这个领域做好的话,实际上其他领域也发展起来了。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材料领域去着力打造出我们中国独有的最好的材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科研的引领和独创,必须要在哲学上有所突破
中国网:您一直重视科学的原始创新,去年通过媒体合作也促进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高端对话,对于青年人创新的思维培养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您认为高校和整个教育体系应该重视哪些改变?
唐本忠:做科学实际上是离不开哲学的,哲学指导你的思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办了一个科学和哲学论坛,我是希望科学家和哲学家能够坐在一起对话,能够互相借鉴,互相指导,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新的发现,实际上有很多时候是“捡到的”。有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后面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这就是与哲学、与思维能力这些有关系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这段时间特别强调,科学和哲学要结合。我们以前落后,我们向别人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是你不能永远做学生,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必须要超过老师。这个时候就不是你多么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事了,你要超过别人,必须要思想上超过别人。
我们将来要做中国独创的东西,我们要做引领的东西,就必须要在哲学上有所突破,必须要把思想给武装起来,在认识论方面要提高,这样才会把看起来不进眼的东西,变成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中国网:您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又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事了半生的科学研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应当说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当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与您读书和从教之初的年代相比,对于科学研究创新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您想对年轻学子们说些什么寄语?
唐本忠:我在内地受到非常好的本科教育,后来出国,在京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所以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我都学到了一些。我觉得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各有千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把东方的研究哲学和西方的研究哲学糅合在一块,把它们最好的地方利用起来。
所以在我的研究组,我希望学生第一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个要有创意做研究。并且要自由地去探索。当然我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实际上我最享受的就是跟学生讨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跟他们一道把最闪光的科学问题给提炼出来。
对现在的年轻人,我希望他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喜欢做的事情,去享受他们做的事情,这样的话才会最终做出喜欢的东西。
在一个课题组、在一个实验室,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什么?先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组里面的同学都要努力,同学之间要良性竞争,互相帮助。现在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是全方位的,是跨学科的,是需要合作的。所以在实验室里面我是特别鼓励同学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最反对什么?就是把别人的灯吹灭。我们经常讲你把别人的灯吹灭,你自己也不会变得更亮。互相要欣赏,互相要支持,这样才会共同进步。
培养领袖级人物,开辟新产业新赛道
中国网:对于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您有哪些建议?
唐本忠:粤港澳大湾区,我自己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个地方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了,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很好的大企业,但是第一个数量太少,第二个还没有真正形成技术产业群。
这个地方要发展的话就一定要是高科技,最好的是什么?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智力型的。我觉得在大学里面主要就是培养优秀的年轻人,这些人将来如果有大的产业集群能够接纳他们的话,就会开发出一些智慧型的产品。
我希望不只是解决别人现在“卡”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在世界上能够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东西,能够开创出新的赛道,能够在赛道上带着大家跑。
中国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实践是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成功典范。您认为,高校在大湾区的科研人才培养、助推大湾区科研产业升级等方面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唐本忠: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成功,也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为什么说非常成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进步是巨大无比的,科学家在这个里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将来要再上一个台阶,只靠现在的教育可能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培养一大批的技术人员,培养一大批的工程师,掌握现在的知识之后,从很低位到中位,这是很容易上来的,但是从中位再到高位去的话,要培养的人才就不太一样了。可能还需要技术工人,还需要工程师,但是可能更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全新的东西。
我们是做教育的,教育就是育人,我们学校的理念是全人教育,我是非常赞同这种提法的。学理工科的人更需要学文科,为什么?我觉得一个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我现在是理工学院的院长,我是希望学生们去读点但丁的《神曲》,去看一下莎士比亚的剧作,去读点黑格尔的哲学,这些是精神财富。
在这个学校,我们非常强调全面发展,当然我们要教授专业知识。这个学校是全英文教学,所以这么讲也是国际化的教育。我们希望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你都能够知道、都能够学习,同时要有你的专业素养。
还有一个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我们培养什么?我们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有专业素养的、有国际视野的领袖级的人物。我们民族要复兴,需要大批这样的人才。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通过科普去影响年轻人,走向科学道路
中国网:除了在学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您也非常重视向社会宣扬科学、传播科学家的热情,您对于科学传播的热情来源是什么?
唐本忠:我觉得科普对塑造我们的文化、对塑造价值观是有帮助的。如果小朋友从小就喜欢科学,他觉得科学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他很有可能就会不畏劳苦往这个方面努力。
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对每个人发生很大的影响,媒体的宣传实际上对每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点来,我自己也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向社会宣传更多正向的东西、正能量的东西。我希望通过做科普去影响年轻人,希望将来有一批优秀的人能够走向科学这条道路。
现在有些国家卡我们实际上主要是卡在高科技这一块,中科技和低科技我们算是全世界最强的,高科技这块我们现在做得不够,靠什么去补?靠人。一个优秀的人、一群优秀的人,会改变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人类发展的方向都有可能。
发展软实力,向整个社会发出科学的声音
中国网:作为科学家,您也投身于社会事业,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在去年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对于大湾区科学论坛,如何推动科学合作领域发挥作用,您有怎样的建议?对于接下来大湾区科学论坛如何做到推动科学家的交流创新,您又有哪些期许?
唐本忠:我觉得大湾区科学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一个国家要强大,是包括两部分的实力,一个叫硬实力,一个叫软实力。
现在我们硬实力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一定要发展我们的软实力。我觉得大湾区科学论坛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因为这个就是向全世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这是个非常好的尝试。
我觉得要办就要努力把它办好,把它办成一个品牌。一方面我觉得现在政府非常热情,指导的非常具体;另一方面我希望也要借助民间的力量,甚至可以引入一些商业的操作。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的参与,也需要资金的投入。
我们中国科学家现在在世界上的力量实际上是很强大的,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我们可以把这个声音发得更响一点,科学论坛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另外包括科普、包括数据库,这种东西都可以做。我希望能够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