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过眼录

2024-08-26 09:2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尺寸为127厘米×31厘米,约 4平方尺。落款是“画堂,八八年秋日,九十老人散耳”,引首章是“大吉羊”(朱文),名章是“江上老人”(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洒金蜡纸带暗格。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才绿今年草,

离离江上村。

诗留昨夜雨,

春掩画堂门。

这四句诗出自林散之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诗集》第204页)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江上草堂春天的景象。

《林散之诗集》的封面

《林散之诗集》第204页

1989年8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林散之选送的就是这幅作品《自作诗<画堂>摘句》。当时林散之身体不好,无法创作,次子林昌庚便从林散之的近期作品中选出10幅,请南京的一些书法家进行初选,根据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结果选出4幅。还有一幅四尺对开条幅是林散之在1988年8月创作的,林昌庚认为能代表父亲的水平,但是没有被行家选中。于是,就把这一幅与行家选中的4幅作品挂在墙上,请林散之定夺,结果就选中了这幅草书。不久,《书法报》第11期发表了署名为“舒蒙”的文章《好书不厌百回读》,文章说:“在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面前,评委们团聚一圈,品评赞赏。”“沈鹏同志提着林老作品的下端两角,端详良久。从评委们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一时沉浸在欣赏的美妙氛围之中。”

《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的封面

《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第158页

人们常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个人拥有很高的技术或专业水平。古代道士炼丹一般用木材或煤炭做燃料,这些燃料的火焰一般都是红色的。燃料中含有碳、氢等元素,燃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氧化的过程。供氧不足时部分碳粒没有完全燃烧,随着上升的气流进入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烟。在高温下燃烧的碳发出红光,就是我们看到的火焰。如果供氧充足,绝大部分碳都被燃尽,燃料中的氢就会参加燃烧。氢燃烧的温度更高,发出蓝色的火焰,道士称这种蓝色为青。炼丹炼到炉里出现全是青的火焰就算成功了,所以说是“炉火纯青”。我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林散之的草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可谓林散之暮年难得之神品。凝重而焦渴的墨线,虚灵中彰显出浓烈的人书俱老的气息,超越了林散之自己认同的“老来风格更天真”的意境。如书作第一行“八八年”中的“八”字,如果后面没有“年”字,恐怕没有人敢说是“八”字。又如“绿”字,也是超出了常规,当年参加全国书展时就有评委提出不是“绿”字,“绿”的偏旁不是这种写法。评委之一的魏启后看到后,不禁大声赞叹:“林老敢这样写,而别人可能不敢,这正是修养的区别。林老敢变,而且变得好。”林散之的草书如同道士炼丹,木碳大都被燃完,氢气参加燃烧,温度越来越高。有法无法、有笔无笔、有墨无墨、说有又无、说无又有,我们已不能简单地用基本的书法标准来审视林散之的草书。炉里蓝色的火焰越来越多,木碳烧完,红焰退尽,火焰全部变青。林散之这幅草书作品正是如此,“炉火纯青!”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局部)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的封面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51页


2024年8月14日《中国书画报》的报头

2024年8月14日《中国书画报》第9版

草书《自作诗<画堂>摘句》,1989年8月著录在《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第158页,2012年5月著录在《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51页,2024年8月14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9版。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