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五站组网 对地观测数据共享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空间信息技术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中国网 王振红摄
“1986年,中国第一个遥感卫星地面站北京密云站落成并投入运行,使我国拥有了直接获取卫星遥感数据的能力,拥有了自己的地面数据源,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副主任李彤表示。
五站组网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供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近日,记者随中国科学院组织“扎根西部边疆,服务国家发展”主题采访走进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遥感卫星地面站是用来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卫星数据的技术系统,是空间信息领域中的关键节点。李彤向记者介绍说,“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形成了以北京总部为中心,国内密云、喀什、三亚、丽江、漠河五站组网的运行体系。”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副主任李彤。中国网 王振红摄
地面站的工作主要包括运行管理、跟踪接收、数据记录及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服务六大环节,彼此之间相互协同,从而完成卫星数据从接收到分发的全部过程。“其中地面接收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搜索、跟踪卫星,接收并记录卫星下行的遥感数据。”李彤解释道。地面站承担着包括我国资源系列、环境减灾系列、高分系列在内的所有民用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累计承担国内外卫星任务76颗(目前在轨卫星任务50颗),接收卫星轨道70余万轨。管理了从1986年至今超过600TB的历史存档数据,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机构之一,也是我国时间最长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历史档案库。”李彤表示。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站长王建平。中国网 王振红摄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高级工程师、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站长王建平补充道,“北京密云、新疆喀什、海南三亚、云南丽江、黑龙江漠河建站组成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实现了我国全部领土面积和亚洲 70% 陆地区域的数据覆盖,全面改变了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面貌。”2015年起,“悟空”“墨子”“慧眼”为代表的空间科学卫星,数据接收由地面站负责。由此,地面站的业务范围从陆地观测扩展到空间科学领域,并为我国空间科学卫星取得重大应用成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站网2号天线。中国网 王振红摄
“2023年在喀什站并行开展5部天线建设,是地面站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站建设体量。”王建平介绍说,喀什站承担我国所有陆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具备全天候、全天时、不同码速率的多卫星接收和测控能力,目前承担国内外在轨卫星任务46颗,卫星数据接收和测控系统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共享
2011 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面向全国用户开展了“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首次将接收存档的中等分辨率卫星数据面向全国用户提供免费共享服务。目前已经提供LANDSAT、ERS、ENVISAT等8颗卫星的数据共享,已经共享的数据超过50万景、共享的数据总量超过566TB、注册用户数超过5.5万人,数据集总下载次数超过两万次,2023年处理新增订单500个,数据服务量为100TB。“依托地面站建设和运行的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网站用户超过6万人,可检索的元数据超过9500万条,2023年访问量达到495万人次,年度下载量超过600TB。”李彤介绍说。
地面站也为国际减灾提供了有效支持,2023年为土耳其、叙利亚、新西兰、秘鲁、肯尼亚、索马里、卢旺达、孟加拉国、挪威、摩洛哥、阿富汗、尼泊尔、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科威特、突尼斯等16个国家的重大灾害提供快速制图与数据产品服务,累计提供22颗国产卫星的177景数据,数据量超过1.2TB,为联合国减灾机构加工制作淹没范围、建筑物损失评估等灾害专题图20余幅。
展望未来,地面站将紧随我国发展空间技术、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的脚步,不断提升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