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海做科考
随船远航,和科考零距离。
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贾永刚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南海北部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重大科学考察实验研究项目”(航次编号:NORC2024—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上,共有来自9家科研院所的50余名科研人员。他们有的是第一次出海,有的已出海10余次;有的是一路读海洋相关专业的,有的则是出于对海洋的好奇半路转行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热爱海洋研究,有着自己的“海洋梦”。
周远:希望能早日实现水合物的商业开采
目前在崂山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周远,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水合物的微观力学性质研究。
在博士研究生入学时,出于对水合物的兴趣和好奇,在导师的指导下,周远开始了含水合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含水合物储层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关乎着水合物的安全开采,“希望自己目前的研究工作能为揭示储层力学性能劣化机理添砖加瓦。”周远说。
△周远做学术报告。
周远告诉记者,从水合物的角度来看,我国南海水合物资源储量丰富,我国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在南海进行了两次试采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在南海持续开展科考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探明南海的资源储量,另一方面能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
这是周远第一次出海,但他适应很快。“通过参与共享航次,和海洋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上进行了多次探讨和交流,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同时,也让我对海洋观测手段如OBS、ROV等有了新的认识,大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周远说。
周远期待,能够早日实现水合物的商业开采。
刘凯:努力为深海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海洋科考调查的刘凯,深爱上了这个行业,也坚定了他毕业后继续从事这一行业的决心。于是,毕业后就选择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
△刘凯在进行作业前检查。
在共享航次中,刘凯所在课题组负责深拖式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数据的采集。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是获取海底浅部沉积物结构特征和物性定量表征的有效手段,在海洋地质灾害评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和深海矿藏勘查等方面都能够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在刘凯看来,共享航次提供了宝贵的深海探索机会,其对于整合科研需求、促进技术应用、实现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海科考的未来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我还会继续坚持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努力从深海近底地球物理探测角度为深海资源调查、海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价等研究提供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观测证据和支撑信息。”刘凯说。
孙志文:能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一点点贡献,我就满足了!
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孙志文,现在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从事海洋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
△孙志文在进行CTD取样,用于测量海底溢出到海水中的甲烷气体含量。
南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但深海底高压、低氧、低温的限制导致海底原位探测极难。“我主要做海底原位观测,具体是通过声—电—孔压监测的方法对水合物开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相当于在海底资源开采前做预案,对资源开采后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预估,并建立其相应的监测预警体系,将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防患于未然。”孙志文介绍道。
2016年至今,孙志文出海已十多次。在他看来,共享航次考虑了科学创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十分科学。
海洋触手可及,但人类对海洋的探测区域不足整个海洋的5%。南海海洋资源丰富,海底工程设施众多,有海底电缆、光缆、海上风电、石油开采平台等诸多海洋工程设施,南海科考未来也会越来频繁。
“将来我会继续坚持在这个领域深耕,突破深海海底原位长期观测的卡脖子难题,为保护我国深海资源开发保驾护航。”孙志文告诉记者:“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想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贡献,也满足了。”
田兆阳:努力探索更多海洋科学未知
2019年在日本访学期间偶然机会听贾永刚教授讲授海洋工程地质课程,自此,田兆阳对海洋领域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经考虑,最终在2022年选择辞去体制内工作到中国海洋大学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地震学方面的研究。
△田兆阳在做试验。
在田兆阳看来,海洋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共享航次中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在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深入交流,使大家从不同角度了解海洋、研究海洋,更加促进了海洋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
“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及越来越多的先进科考船、调查装备入列,未来几年一定会迎来南海科考事业的蓬勃发展。”田兆阳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持续在这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努力在探索更多海洋科学未知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技术装备创新,为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明攀:我想解决如何更好保护海洋的问题
当初出于对自然的兴趣选择生态学专业的黄明攀,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未知的海洋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就选择来到广州海洋实验室从事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驱动因素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黄明攀从CTD中取深层海水用于过滤水体微生物。
在黄明攀看来,南海科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关于南海珊瑚礁以及深海生态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对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南海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的第二次出海科考,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共享航次机制。”黄明攀说,共享航次机制非常好,能够大大节约单个课题组开展工作的经费。同时,船上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能够互相交流,有利于碰撞出学科交叉的火花。
“要想对南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开展常态化科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以后还有参加南海科考的机会,我一定会积极参加。”黄明攀对记者说。
来源:《中国报道》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摄影:李士萌、李英菁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