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立轴,尺寸为100厘米×33厘米,大约3平方尺。落款是“卜算子咏梅,丙午,散耳”。引首章是“长寿”(朱文),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羊毫笔,宿墨,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这首词作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诗人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介绍了这首词的背景:“……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和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经常吟唱梅花,以“妻梅子鹤”情寄梅花,可谓爱梅最早的文人之后。此后,写梅咏梅之人不计其数,基调和意境都差不多,或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或哀怨颓唐、清高隐逸。毛泽东这首《卜算子·咏梅》运用逆向思维立意,描绘出梅花的新姿:美丽、积极、坚贞。它不再是忧愁的,而是带着欢笑;不再是孤傲的,而是带有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毛主席诗词》封面
《毛主席诗词》内页
1966年8月24日凌晨5时,林散之夫人盛德翠因患胃癌不幸去世,享年67岁。林散之万分悲痛,致使两耳全聋。作诗曰:“六根已断一,喧寂两无妨。”需要指出的是,林散之夫人的名字在大多数书中写的是“盛德粹”,其次子林昌庚执笔的《林散之》第27页中也是写的“盛德粹”。是“粹”还是“翠”?我专门请教过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他说是“翠”。2013年,在林散之故居建的衣冠冢写的是“父亲林散之、母亲盛德翠衣冠冢”。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就创作于1966年,具体是哪一个月写的,无法考证。
林散之盛德翠衣冠冢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局部)
林散之喜欢这首词,经常以这个内容创作草书,赠给同行和亲朋好友。这个内容的草书也最能展示林散之的草书风采,林散之到底写了多少幅?少说要有100幅。这幅草书是林散之写得比较早的一幅,也是反映林散之20世纪60年代草书最高水平的一幅。作品立意高远,中锋运笔,线条瘦硬,结体多变。除此,布局巧妙是这幅草书作品的一大亮点。如第一行中的“归”字、第三行中的“到”字,每个字都很大,每个字占到三个字的空间。又如第一行中的“已”字、第三行中的“山”字,每个字都很小,但与大字为邻,大小结合;再看第二行中的“有”字较小,“花”字较大;第三行中的“来”字较大,“报”字较小。字形有大有小,先大后小,先小后大,大大小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因此,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林散之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2010年4月著录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66页(文物出版社),2024年10月16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2版。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封面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66页
2024年10月16日《中国书画报》报头
2024年10月16日《中国书画报》第12版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