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过眼录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题怀素上人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
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立轴,尺寸为102厘米×34厘米,约3平方尺。落款是“已未冬日,张继枫桥一首,林散耳,时年八十有三”。引首章有“大年”(朱文),名章是“散之信玺”(白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奔蜀。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逃到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考取进士不久的张继也来到了苏州。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面对江南深秋夜景,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感受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遂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名诗。这首诗最早于779年收入由高仲武编的唐诗选集《中兴间气集》,后来选录杨士弘《唐音》、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葛兆光《唐诗选注》等等。景因诗名,诗因景著。诗传景,景显诗,诗与景互为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所表达的羁旅愁思、思乡之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枫桥夜泊图
草书《张继<枫桥夜泊>》创作于1979年。翻看邵川编著的《林散之年谱》,关于这一年的记载相当丰富,可以说是林散之丰收的一年。2月13日,林散之参加江苏省政协召开的书画座谈会,作诗《省政协书画座谈会感成二首》;2月23日,林散之在南京饭店会见日本书道家友好访中团时当场书杜牧诗《山行》一幅、书《自作诗》一幅,共两幅赠给团长梅舒适,梅舒适书陶渊明诗句“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俗情”回赠林散之;3月15日,林散之参加江苏省政协座谈会,作诗四首;6月12日,林散之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林丽青陪同;7月10日,南京书画院成立,地址在玄武湖翠洲一号。林散之被聘为院长,陈大羽被聘为副院长。曹汶任副院长,主持工作;9月,林散之由百子亭22号搬回中央路(大庆路)117号旧宅居住,作诗《迁回大庆路117号感言》;11月,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编印工作已进尾声。
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局部)
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是精品之作。线条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如“月”字中有的线条比较粗,“啼”字中有的线条相对细,“外”字中有的线条相对短,“声”字中有的线条比较长;字形偏偏正正、大大小小,如“城”字中有的笔画相对大,“寒”字中有的笔画比较偏;用墨浓浓淡淡、虚虚实实,如“渔”字比较浓,“山”字相对淡。通篇如四世同堂,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乐融融。正如清人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所言:“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皆断。学至解得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封面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75页
2024年11月13日《中国书画报》报头
2024年11月13日《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张继<枫桥夜泊>》,2010年4月著录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175页(文物出版社),2024年11月13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副刊第13版。
相关链接 王罡简介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神卷”“林散之王”,堪称国宝。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文章4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王罡出席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